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广元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以文化人以文安民以文富民本报记

四川日报 2012-04-25 18:57 大字

广元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以文化人、以文安民、以文富民——

□本报记者 陈四四 徐凯 侯静

一座桥,一杯茶,一本书,窗外洋洋大观,窗内书香弥漫。4月20日,广元市图书馆馆长陈洋带我们一起沉浸于观景书吧中。地震后,因图书馆馆舍受损倒塌,广元市委、市政府把南河湿地公园内的廊桥划拨给图书馆,办起书吧,为市民提供免费阅览服务。

富有23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川北门户”广元,3年多来坚持物质家园重建和精神家园重建并重,把文化重建作为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的灵魂工程,荡起一池春水。

面向未来,广元信心满怀:到2020年,广元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极大提升,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20%,占GDP比重达5%以上,基本建成富有独特魅力和创造活力的川陕甘结合部文化强市。

“黄金宝地”优先办文化,提升城市“精气神”

通过灾后重建,广元投资15亿元,新增文化设施20万平方米,拥有川陕甘结合部设施最好、功能最全、传播最快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其数量和质量实现历史跨越。

“参加免费培训,让我圆了声乐梦。”今年67岁的郑孝武,自2009年起参加广元市文化馆免费艺术培训,每周三和周五学声乐成为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郑孝武是众多参加免费艺术培训市民中的一员。广元市文化馆开办起惠民艺术学校后,每周有800多人前来上课,学习舞蹈、书法、美术、器乐等。

从全省来看,广元不算富足,可群众文化活动为什么如此蓬勃?

“欠发达地区更应该重视文化发展。”在一些专家看来,要通过文化发展的成果,以文化人、以文安民、以文富民。

广元紧紧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开展文化建设。

广元市委认为:“城市中最好的土地,既不能给老板,也不要给机关单位,要拿出来办文化,让广元的老百姓享用。”因为,广元的发展要靠文化来提升“精气神”。

正在建设的文化艺术中心,位于利州广场对面。建成后,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汇聚于此,将极大地方便群众参观、学习。而这块“黄金宝地”,房产企业、政府部门曾经梦寐以求。基本完工的澳援体育中心,与学院城比邻,已有一些赛事在此举办……

好口岸用来建文化,广元认真诠释。朝天区的大中坝、青川县的高家院、旺苍县的白马寺、剑阁县的修城坝……各区县纷纷拿出黄金口岸给文化安家。到2011年9月底,广元实施文化重建项目1624个,项目完工率和完成投资率均达到98%以上,基本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立体网络,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逐步从“发展滞后”向“跨越发展”转变。

有了文化阵地,文化建设就有了依托,广元进一步树立起全市人民感恩奋进、不等不靠、攻坚克难、加快发展的理想信念。

震后20天举办 《挺起不屈的脊梁》抗震救灾大型广场晚会;率先在全省出版发行抗震救灾大型画册 《震不垮的广元人》;设立“广元文化奖”、“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四川省唯一引进的大型现代豫剧《娘》成功巡演;一部由农民企业家投资拍摄、反映重建巨变的电影《家乡的彩虹》上映;电视作品 《灾后农房重建》、歌曲《蜀道》等一大批优秀文化产品获奖……龙年除夕夜,广元《老妈妈》登上央视春晚舞台。

提高文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广元“剑锋”锐利——到2015年,城市建成“10分钟文化圈”、农村建成“10里文化圈”,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成为川陕甘结合部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

公路铁路为文物让道,改变的不止是城市形象

灾后恢复重建以来,广元始终把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放在重要位置,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经济的关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实施文化生态保护,培养民众的文化自信。

在今年全省文化工作会上,省文化厅认为,“广元的文化已跃升于四川省第一方阵”,并称赞广元文化建设“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公路为文物让路。

全国重点文物千佛崖,曾经备受“摧残”。1936年,川陕公路穿崖修筑,车辆往来穿梭,带来尾气、扬尘污染。“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千佛崖严重受损。

如何处理好公路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广元市委、市政府认为,再坚固的物质家园,在巨大的灾难面前都很脆弱;唯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家园,才是支撑人民群众擦干眼泪坚强挺立的钢筋铁骨。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和灵魂,融于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打造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硬任务。

把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战略选择的首项,广元做出决定——改道川陕公路。

如今,一条新修的隧道从千佛崖背后绕过,崖前公路被改建为景区道路,周边建筑已被拆除,景区内绿树葱茏、亭台摇曳。千佛崖病害治理正在进行,龛窟外将用可逆的轻质材料修建一个45米高的 “保护罩”,使之免受风雨侵蚀。广元投资4.5亿元,创造了让世人惊叹的“千佛崖速度”。

秉承保护利用并重的理念,广元全面开展震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

在千年蜀道上的重要关隘剑门关,一条重新修建、绕道而行的隧道,错开了关楼;宝成铁路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泽寺中成功改道,从此远离保护区;在千年古道翠云廊,新建的公路绕开古道……

广元为文化建设“让路”,成为八方传颂的佳话,更是广元科学重建的典型例证。

截至目前,广元已实施37项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总投资3.2亿元。震后,广元调查文物点538处,新发现896处,并先后完成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考古调查10多项,在全省率先作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定”。重建、新建了广元市博物馆、皇泽寺博物馆、广元红军文化博物馆、苍溪县红军渡纪念馆、昭化汉城博物馆、旺苍木门军事会议纪念馆、青川县博物馆、青川地震博物馆、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馆、万安博物馆、蜀道文化博物馆等一系列博物馆纪念馆,形成较完整的博物馆体系。

4月10日,蜀道文化研究中心成立,蜀道申遗迈出新的一步。经过三年多文化恢复重建,广元清醒地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在保护城市的根,也是在保护宝贵的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大项目带动,创新一座城市的发展方式

灾后重建,广元牢牢抓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潜力,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大项目带动战略,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探索了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转化优势文化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路。

4月17日,星期二,昭化古城游人穿梭。“节假日来的人更多。”坐在自家的小吃店里,55岁的涂杰祥笑眯眯看着街上人来人往,去年,他家总收入6万多元,比以前多了几倍。

涂杰祥家生活的改变,得益于广元市对昭化古城三国文化产业园的打造。

广元文化资源丰富,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市委、市政府认为,应该把文化产业作为灾后重建的重点产业、动力产业和惠民产业,作为加快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引擎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

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广元整合各类资金80多亿元,投入到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中,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大型产业园区迅速崛起,4A级旅游景区从2007年的2个发展到今年初的12个。目前,广元已完成皇泽寺等8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还有千佛崖等20多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在建。已拥有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园区4个,各类文化产业基地20个,年营销产值过100万元的文化企业56家。

一个个文化产业园区的兴起,盘活了曾经闲置的文化资源。

苍溪红军渡、红军血战剑门关遗址,过去游人稀少。广元投资1.3亿元整合境内47处红色文化资源,红军城、红军山、红军文化园成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典范,吸引了大批游客。2011年,广元市旅游接待人数达1447.5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3.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77%、67.19%,增幅均居全省前列。

文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结构趋优、质量向好、后劲增强”。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20亿元以上,增幅达15.9%,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

围绕资源特色,广元提出文化强市建设战略:到2015年,建成大型文化企业集团5-10家,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达10%左右。

千年古蜀道上,历史文化名城广元舞出华彩乐章。

新闻推荐

旺苍县强力推进产园村城一体化建设近日笔者在旺苍县看

——旺苍县强力推进“产园村城”一体化建设近日,笔者在旺苍县看到,通过借助发展能源、建材、农产品加工、冶炼、化工等5大工业支柱产业,畜牧、茶叶、林果、蚕桑、中药材等5大农业主导产业和旅游...

旺苍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旺苍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