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十年,来自重灾区碧口的三个“答卷”

陇南日报 2018-05-12 07:41 大字

碧口江边的美丽廊亭。本报记者冉创昌摄

本报记者杨丽君

素有“陇上江南”之称的文县碧口镇,历史上曾是著名的水陆码头,为甘肃省四大名镇之冠。

然而,十年前,“5·12”特大地震给这个小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是全市受灾最重的乡镇之一。

十年过去,灾区发展得怎样?当地百姓的日子如何?记者重回现场,寻找经过灾后重建的碧口镇的三个“回答”———

回答1:

震后迎来崭新家园———

重建维修任务全面完成,城镇规划范围从原来的3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4平方公里

碧口镇与四川省青川县木鱼镇紧邻,离震中汶川距离不到200公里,震后全镇确定重建维修户共2819户,2009年12月底,灾后重建维修任务全面完成。

不仅是房子焕然一新,十年间,碧口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镇区新建了集休闲、避难、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广场和公园,以及公共停车场、卫生公厕等,实施了白龙江左岸房屋仿古风貌改造、中街上街仿古风貌改造、滨河路人行步道改造等工程,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行走在滨江公园,仿古风格的房屋在一江碧水的点缀下显得格外醒目。一到晚上,这里的夜景更是如梦似幻,公园内散步的居民熙熙攘攘,奔放热情的广场舞吸引了众多群众的参与。

此外,镇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镇12个行政村全部通达水泥硬化路面,通社道路实现100%通达,其中95%实现硬化,实现了农村安全饮水、动力用电、通信网络全覆盖。

记者从碧口镇政府了解到,该镇城镇规划范围从原来的3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4平方公里,城镇框架不断扩大。

回答2:

特色产业富民增收———

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1980元增长到2017年的6707元,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9%

记者走进水蒿坪村,一路上,石龙沟溪流潺潺,茶园吐翠,风光旖旎。

水蒿坪村是碧口镇茶叶产业村之一,村民董英海的家就在这片美丽的茶园中。远远望去,小院四面环“茶”,好似处在绿色的海洋中。

“村上家家户户都种茶,茶叶产业收入是主要的收入来源。”董英海说。

董英海告诉记者,自家有20亩茶园,除了本地品种外,近年来还引进栽种了龙井43#等优良品种,正常情况下一年销售额10万元左右。明年,引进的优良品种黄金芽也即将上市。

不仅在水蒿坪村,碧口马家山、豆家坝等村也有一片片绿色的茶园。

据了解,碧口镇现有茶园2.7万亩,此外还有核桃0.5万亩,镇内共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县级龙头企业3家、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

回答3:

文化旅游独具魅力———

2017年累计接待旅游7万余人次,实现综合收入900万元,直接及间接带动3000余人就业

欣赏盛大的文艺表演、品尝可口的特色美食、体验难得的春茶采摘……

这情景,正是去年为了广泛宣传和充分展示碧口古镇,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文县多家协会和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文县碧口乡村旅游节。

以节庆引爆需求,以景区带动脱贫。节会上,精心组织了美食现场展示、茶园观光体验等活动,让游客切身感受了碧口古镇独特的文化旅游魅力。

据介绍,碧口镇气候宜人、生态良好,2013年被确定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市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镇,同时被评为“甘肃省十大魅力乡镇”。

碧口古镇独特的码头和饮食文化、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特色茶叶产业、独具魅力的库区水上风光催生了旅游产业开发的快速推进。

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对外宣传推介、举办重大节会等形式,旅游开发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2017年全镇累计接待旅游7万余人次,实现综合收入900万元,直接及间接带动3000余人就业。

新闻推荐

震后十年网络名人见证青川凤凰涅槃

网络名人们在青川产业园区内参观。本报记者江琪文·图最美人间四月天,行走于青川,远望近观,动人心弦。4月24日-25日,由中央网信办网评局指导,四川省网信办主办的“震后十年网络名人看四川”活动走进青...

青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青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