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现代农业“强基础” 农田水利“奏强音”青川走出一条“强、富、美”的新路子

四川经济日报 2016-11-21 00:00 大字

一条条水渠山间蜿蜒、一座座水闸矗立道旁、一道道堤坝严守固防、一片片梯田孕育希望……隆冬时节,行走青川,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的盛景随处可见。青川县委书记罗云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在夯实基础,助推产业,实现强农业、富农民、美新村目标。

青川是如何坚持不懈走出“强、富、美”新路子的?

从望水兴叹到水到渠成

“白龙湖,长又长,娃儿口渴望着娘;白龙湖,宽又宽,山上庄稼指望天……”曾经的民谣,唱出了青川县农田水利建设的“尴尬”。

穷则变,变则通。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兴水富民、脱贫攻坚”战略,按照“产水配套、以水兴产”的思路,将县级农村水利建设规划与乡村旅游规划、库区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以水强农、以水富民、以水美村”的山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路径。

“水利工程如同人的血管一样,既有骨干工程,也有像‘毛细血管\’一样的小农水工程。我们大兴水利就是要实现小农水接上大动脉,让其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助推剂。”青川县委副书记、县长刘自强一语中的。

在县水务局办公室,局长赵普军展示了该县农田水利网络建设平面图:以白龙江、青竹江为主线的水利主干线,将境内支流、水库连成一片,覆盖到全县各乡镇和产业园区,为产业发展构建起库(湖)-站-塘(池)-渠(管)串联互通的到田到土生产用水体系。

赵普军说,目前该县已建成以渠灌、滴灌、喷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8个,推动形成了连线成片、群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2.8万亩。依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该县发展黑木耳2800万棒(袋)、香菇6200万袋、羊肚菌3500亩、竹荪5500亩,总产值达8.4亿元。

从农建兴农到以水富民

来回穿梭的工程车浩浩荡荡,建设工地机器轰鸣,当地群众投劳投工,干得热火朝天。连日来,在板桥乡特色农业产业园里,农田改造和水利工程建设轰轰烈烈进行。

按照规划,该产业园将发展椴木木耳、黄茶、食用菌为主的生态观光现代农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灌溉种植,降低种植成本,提高产量。园区将建成2公里的生产道路,1600米的生态河堤,9公里的水系管网以及960平米的智能水利指挥中心,将带动该乡500余人就业和发展附属产业,成为青川县实施农建兴农、以水富民工程的一个缩影。

“水利建设一头连着基本民生,一头连着未来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既是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也是解决民生难题、促进经济发展、助力脱贫奔康的重要课题。”县委书记罗云如是说。

为有效解决全县人民的安全饮水问题,该县采取“水源+水厂+供水站+管网+用户”的布局模式,建各类供水工程2300余处,解决了21.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县本级每年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2000万元以上,迄今共争取信贷资金4.5亿元,以79个贫困村和高山村、旱山村为重点,紧紧围绕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建成小微工程9876处,满足农村群众生产用水需求,形成“小财政、大农建”格局。

从生态反哺到以水美村

近年来,青川县依托境内青竹江、乔庄河两条干流和白龙湖水源地,采取引(河水)、集(雨水)等方式,推行“按亩计量、成本收费”的农业综合水价机制,在高效节水示范园,建成了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了信息采集、处理、调动、传输智能化的高效管理。

节水示范园采用互联网PC端和手机APP客户端,通过控制田间阀门和监控灌溉用水数据,实现了精准灌溉、精准管理。配套土壤监控设备,根据土壤墒情和作物特性,控制田间小气候,合理输送水和养分,实现了精准监测、精准浇灌。

与此同时,青川率先在全市开展了小流域水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实行下游补偿上游的“反哺”机制,将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提升水文化、打造水景观有机融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实现“一村一水、一库一景、一湖一色”。围绕“水绿村美、人水和谐”的目标同步实施以水美村工程,他们将新村建设与河道治理、水景观建设、水文化挖掘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减轻农村面源污染,全面取缔白龙湖64平方公里水域8848箱网箱养殖和违建钓鱼浮台,县域所有流域水质达Ⅱ类以上,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0%以上。

“青川正把基础提升、转型升级等投入上的‘舍\’,变成更具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倍增、全域旅游共赢的‘得\’。”罗云说,未来的青川将是一个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生态经济区。

刘保刚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侯东

新闻推荐

绵广高速上演“警匪大片” 两车挟持人质冲关 高速交警驾车追击

警方挡获的嫌疑人挟持人质冲关的其中一辆黑色大众轿车成都商报记者从四川高速交警成绵广三大队获悉,11月13日上午,绵广高速上演了一部“警匪大片”。多名外地男子挟持一名青川籍男子驾车冲过关卡,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