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人说:我们那儿有位“大国工匠”
锁兆银正在精心刨竹丝做鸟笼
打铁铺依然如故
简陋的家
本报记者张园傅尹文/图
在寻找“新乡贤”的过程中,记者近日偶遇搞宣传工作出身的青川大院回族乡党委副书记杨瑞林,他说,我们那儿有位“大国工匠”,你们写不写?“大国工匠”难免有些夸张,但从杨瑞林口中介绍的那些技艺,确实很扯人眼球:他当过教师,会打铁,会机械加工,会制作鸟笼……
杨瑞林口中的“大国工匠”,叫锁兆银,回族,今年已经74岁了。8月2日,在青川大院回族乡锁家村锁兆银家里,记者见到了这位乡村“大国工匠”。
做鸟笼每根笼丝都有讲究
制作鸟笼有很多讲究,最重要的是材料和工艺。
锁兆银做鸟笼,所用的竹子是专门到山间找的50公分的毛竹,有时还要专门到县城购买。
“一两年生的竹子,质嫩、疏松,制作鸟笼后极易变形,而超过6年生的老竹,纹理粗糙,制作出的鸟笼表面留青难看。我每次都要采用3-5年竹龄的腊月毛竹,做出来的笼丝最好。”
锁兆银讲到,竹子要先用开水煮,晾干后再处理。一个鸟笼从选料到成品需要30多道工序,从把竹节劈成一根根的细竹小料,到手工刨,处理尺寸,用沙皮打磨成圆,这一系列过程都是手工,因此制作鸟笼既费力又费时,一个鸟笼做成需要10多天。
锁兆银说起做鸟笼头头是道,这都是他自己喜欢养鸟,然后慢慢琢磨,自学而成。在他自家院落里,随处可见钳子、锉刀、尺子、打火机等工具,一把木头刨子的把手磨得光滑油亮。“鸟笼的制作工艺繁琐,光是工具就有10多种。”锁兆银说,“你看我这把刨子,还是从爷爷辈传下来的。”
锁兆银的鸟笼远近闻名,县城有商家专门上门来请他“批量生产”。“我哪有这本事成批的做呀!这是个细致活,每次都是朋友喜欢,想要收藏,请我给他们做一个,我才做,从我准备原料到做成成品,有时得一个多月呢。”锁兆银说。
识货的行家都知道,“锁老这鸟笼价值最低都要3000元一个”。锁家村的乡亲在夸他之时,不忘提醒:“你们还不知道,我们锁老最拿手的其实还是打铁呢。”父传子打铁手艺当地没人能比
“叮当、叮当……”,炉火熊熊,铁锤伴着汗水一锤锤砸下,通红的铁器火星四射。
人生三苦,打铁、晒盐、磨豆腐。锁兆银10多岁就跟着父亲学习打铁。“锄具、菜刀、剪刀……那时候不像现在干农活还有那么多机器,什么工具都靠我们打铁匠一锤一锤敲出来。”锁兆银说,“现在还有人慕名来让我帮忙做菜刀,别看我70多岁人了,院里那10多平方米打铁铺里的工具也是些老家伙,但我一天还能做两把呢。”
走进锁兆银的打铁铺,铺子中间摆着铁匠炉、风匣、大锤,还有钳子和磨石等老工具,周围空地堆放着一捆捆的铁板、钢板。
“打造一件工具,要经过选料、烧火、敲打、成型、淬火等10几道工序,靠的是熟能生巧。”锁兆银说,“人家专门跑来让我帮忙做的东西,我就要给别人做精致,用好钢,慢工出细活,这样才配得上称为‘匠人\’。”
“村里谁家缺个啥工具,锁老都是毫不犹豫就给做。2000年关庄兔毛厂遇到困境,锁老还自掏腰包买了材料,自己出力打了几百把剪子支援企业。”锁家村村主任锁文金说,“锁家村是个回族村,锁老在村里很是有威望,他说一句话,没人不听。”
几十年来,锁老免费给乡亲们打了多少农具,修了多少农具,值多少钱,没有人心里有数,也没有人算过。
当了回省人大代表名至实归
锁兆银受过教育,为人正直,因为他的能干和影响,1997年被选为省人大代表。当了省人大代表后,积极为村里争取资金,主持修建了村里两座清真寺,还写了提案关注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作为民族人士代表,我就要为百姓发言,为百姓做实事。”锁兆银说。
村主任锁文金说,村里的到户公路就是锁老奔走争取资金,又组织大家一起出力修建的。“那时候修建公路占用谁家田地院落的,都是锁老一户户调解做工作。村民都信服他,这才比较顺利的通了公路。”锁文金说,“村里谁家有矛盾纠葛都爱找锁老评理,说他谦和有原则。我们这些村干部做工作都要像锁老学习呢。”
2008年地震后,锁兆银一直住的祖宅是平房,县政府考量安全问题,想将他和老伴迁到乔庄的安置房。锁兆银不去,村里的老百姓也不让走。村主任锁文金说:“他走了,锁家村人仿佛就没有主心骨了。”
锁兆银的祖宅是上世纪40年代爷爷辈修建的,他从小住到现在。“他们说我的房子破,这就是本色,这就是农村淳朴的味道,无非就是在家里烧柴烤火把房子熏的黑了些。你看我院子里,养的鸽子在屋顶飞,鸡和狗在院里跑,多有生气。”锁兆银笑着说,“当时知青下乡前后来了5个住我这儿呢,最长的住了9年。”
“那可不,当年的知青现在还常来玩,特别是王水生,自从退休了,每年都来我们这儿住上一个多星期。他就说我们这儿依山傍水,空气也好啊。”锁兆银的老伴赵长秀说。
“我们回族人好客,谁家里要是不来客人,那我们就要说他这辈子混得没出息。”锁兆银说。
在锁兆银的祖宅房檐下挂了两块牌匾——“众望所归”和“高风亮节”,上面还密密麻麻刻着20多个名字,赵长秀说这都是他的徒弟送他的:“这两块匾是1997年送来的,那上面的名字都是锁兆银带过的徒弟,别看他74岁了,他最大的徒弟比他都还大两三岁。”
锁兆银希望徒弟们能把自己的手艺好好传下去,不过自己也没有停下来的打算。锁兆银说:“这些天热,我等太阳下山就把板凳搬出去,手上还有个鸟笼要收点尾。他们都说我看起来年轻,我还要把我这手艺多用几年。”
【记者手记】
拥有一身好手艺的锁兆银,经历特别不平凡。初中毕业后到师范进修,1957年回乡在村小当老师。因为书教得好,上级要调他到更大更好的学校去教书,但因为不愿离开自己的家乡,被他拒绝了。后来分别在村里和企业当了30多年会计,但是他从来没有丢掉自己的手艺,没有放弃主动热情为家乡建设服务。最可贵的是,他本可以靠一身高超技艺富甲一方,过上富足的生活,但他却选择了一生付出,宁愿保持清贫、平淡的生活方式。锁兆银虽然不是大国工匠,却有着大国工匠的品质:艺高德馨。
新闻推荐
舒娅疆现/场/直/击本报记者舒娅疆“请第一家参加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项目路演的四川良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代表上台演示,请第二家参加路演的四川省银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作准备!”14日下午,成都世纪...
青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青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