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在文学的地望中感受芬芳

华西都市报 2016-03-27 15:44 大字

●青青

拿到作家马平的长篇小说《山谷芬芳》,细细读完,似意犹未尽。他在纸上不但复活了青川县的山山水水,而且修复了一种蜀地特有的风俗文学地望,进一步拉开了与传统“乡土文学”的距离。

《山谷芬芳》腰封上有几句提示语:“秘境危境幽境,变幻山谷传奇;古城吊桥新村,演绎百年沧桑。”马平以青溪古城和阴平村为主要文学场景,展示了青川山谷近百年间的风云际会,尤其对近几年间地震灾区生活的巨大变迁作了精细描绘;马平展开了多声部的山谷叙事:血腥、苦难、玄秘、敞开和振兴的山谷,数十个性格饱满的人物让神奇的山谷因人性的书写而得到“魂兮归来”的复活。

多年来,作家马平熟悉川北山村的生活,百姓生老病死、恩怨情仇,乃至山村的农时文化以及当地精灵一般的动物与数十种植物,这些娴熟于心的事物在写作中落地生根,使得他的小说非常接地气,具有明显的“非虚构写作”倾向。另外,由于他的叙事文体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乡情叙事与诗意描写相互绞缠,对撞生成出一种马平式的山野文体。比如在小说开头,他没有静态地描写当地硕大的银杏树,他把银杏树与主角青云起、景莉这些独特的人物进行了地震中的“相遇”与“重组”,在大地震造成的一系列山河巨变中,渐渐展开了人物的感情踪迹:

岩崖上的石头已经等了他们一万年,从头顶倾泻而下,就像突然破碎的闷雷。两个人共用着一双健康的腿,在银杏树下面左冲右突。景莉死死搂着青云起,紧紧闭着眼睛,甚至不敢惊叫出声。大大小小的石头都成了失败者,成了横卧在地的尸体。地上散落的绿色叶片,不过是银杏树的一点皮毛。

恰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我们不但在小说里洞悉了生命的脆弱,也目睹了神奇之树的力量,深深护佑着自己的土地与生灵,由此可见马平讲故事的功力。

青云起是土匪的孙子、地主的儿子。他的成长岁月是处于孤独、黑暗、惊慌失措的喑哑状态,他最怕的是无边黑夜。由于只能回到内心,这反而造就了他超乎一般人的洞察力与旷达心境。青云起就像古代仗义疏财的义士,以利行义、博施乡邻、修路、铺桥、建设村小……在汶川大地震和灾后重建的日子里,青云起默默拿出了自己的一切。其实,这一切来自于青云起替自己家族偿还债务的自我救赎。青云起没有因家族曾经成为当地的众矢之的而冷漠众人,他成功挣脱了人性恩仇的羁绊,在雾霭晨昏当中获得了一种来自茫茫群山的厚重根性。这些善良、豁达、坚韧的品行,恰恰是作家用以疗治分崩析离的乡村伦理的修复剂。

《山谷芬芳》是“枝蔓缭绕的歌谣,湍流激荡的回唱”。小说里的河流走向、地名、村头场景、传说、道路、山名、植被分布等等均是真实的,将写实与大地震的变异相互缠绕,相互游走,空降的诗性话语利刃一般切割着乡土的人与事,辅之以诗性的描绘相震荡,就是马平所坚持的文风。他抽丝剥茧地展示了汶川大地震特殊时刻的生活画卷,“以一支令人羡慕的笔”挥写了那一段历史的厚重与情状,把“人与古镇”的迂回穿插和共生共荣,成为了“巴蜀文学空间”的核心动词。

如果说“风俗画面”与“地方特色”是“乡土文学”的双翼,那么在马平的视域中,以城市化进程的当代节奏与群体开放心态,又成为了他小说旨归的另外一种取向。与李劼人的作品一样属于社会风俗文学的长卷,不愧为一部涉及大地震题材的扎实、丰厚、深犁的文学佳作。

《山谷芬芳》,马平著,四川文艺出版社

新闻推荐

青白江区坪家村的天然气通了 700余户村民受益

本报讯(记者陈泳文/图)“天然气通了,咱们村里人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近日,青白江区姚渡镇坪家村村民心情格外舒畅。少了烧柴做饭的麻烦,少了用液化气带来的安全隐患,现在坪家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方便...

青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青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