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0年创业 山妹子“蝶变”女老板

四川农村日报 2015-07-29 00:19 大字

周淑香展示合作社基地种植的竹荪。 资料图片

□周玲 特约通讯员 王生伟

提起青川县山珍食用菌产业,“周淑香”这个名字家喻户晓。她从打工开始,历经20年艰难打拼,从一个只想做个“万元户”的追梦农家女,成长为拥有数千万元身家的女老板,走出了山乡妇女创业图强的传奇人生。

怀揣梦想学技术千里走单骑

1994年,青川县骑马乡里坪村的19岁女孩周淑香高中毕业回乡。面对家乡贫困的处境,生性倔强的周淑香决心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她想着,要挣个“万元户”让人们看看,女娃照样能成功。恰在这年春节,本村一个小伙子从福建打工回来,穿得西装革履,举止潇洒大方,羡煞村里的男女老少。他告诉老乡们,福建的竹荪种植前景好、价格高、销路畅。这让周淑香留了心。

不顾家人的反对,周淑香借钱踏上了去福建的路途。在福建,周淑香一边打工一边拜师学艺。两年之后,周淑香回到家乡,开始尝试种植竹荪食用菌,并成为青川县人工种植竹荪的第一人。

超越梦想收获“第一桶金”

1998年,竹荪产业首战告捷,周淑香收入8万多元,远远超过了 “做个万元户”的目标,这也是她收获的“第一桶金”。

这一下,原来还持观望态度的乡亲们踏破了她家门槛,请求她传授竹荪种植技术,想要一起致富。周淑香不仅没有推辞,而且手把手教大家学技术,并自己掏钱印发了60多本竹荪种植技术手册。

一年后,里坪村发展竹荪上百亩,成为青川县名副其实的“竹荪第一村”。

为了把竹荪产业不断做大做强,1999年周淑香开始向精细化管理转型。她把外地先进经验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一套具有青川特色的竹荪产业发展模式。2003年7月,周淑香成立了青川县骑马竹荪协会,吸纳会员440余人,当年竹荪种植规模达到1850余亩,产量达120余吨。

创业多舛逆境中寻求出路

然而一度追求壮大规模,却忽视了生产技术上的病虫防治,周淑香的竹荪产业蒙受了巨大损失。

2004年竹荪基地40%种植面出现了链孢霉感染。链孢霉感染被视为竹荪的“癌症”,一旦发生将带来毁灭性损失。这一情况周淑香始料未及,种植户们更无从知晓,怀疑是菌种有问题,周淑香怎么解释他们都不相信。

为了恢复群众对她的信任,周淑香一边安排技术人员到最严重的种植基地查看了解情况,把照片传给福建的老师请求施治方案;一边自费买回药品及喷雾器,亲自带领10多人为乡亲打药治病,并承诺立即生产一批优质菌种免费发放给受灾的种植户,降低他们的损失。

通过这次事件,周淑香建起了竹荪菌种厂,专门为协会会员和种植户提供优质的竹荪菌种及种植技术。

然而,波折不断。2004年,竹荪长势空前良好,市场价格却猛然下跌,由原来每斤180多元降到了45元,会员们急红了眼。周淑香找到本县竹荪销售大户王正富,联系到福建的老板销售了协会大部分竹荪,剩余部分她抵押贷款120万元,按最低60元一斤全部收回,最后销往了重庆、广州、浙江等地,帮助协会渡过了难关。

奋进不止入驻园区再出发

“5·12”汶川大地震后,周淑香紧抓灾后重建机遇,让竹荪协会迎来发展的春天。在“菌种厂+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下,协会辐射带动全乡1200余户发展竹荪产业,并就地解决31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2010年,在骑马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周淑香进一步推动协会上档升级,成立了“青川县新旺竹荪种植专业合作社”,她被选举为合作社理事长。如今合作社的竹荪年产量超600余吨,产值达到7200万元。2013年,合作社注册了商标,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大,产品畅销全国。

2012年,青川县在县城郊区开工建设小企业创业园。周淑香放眼长远,投资1080余万元,建设了一个1000多平米现代化的优质农产品集配中心。2014年12月,位于30多公里外的合作社整体入驻园区,开始新的发展旅程。周淑香说:“下一步我要建一个气调保鲜库,并通过建立党组织、打造企业文化、提高产品附加值等多种手段,让合作社3年内竹荪产值达到1亿元,为种植户再增加10%以上收入。”

新闻推荐

有了村级“两大员”纪检工作不再难

“徐书记,有个情况要向你汇报,我们村这个干部在失地农民保险这件事上确实存在很大问题,老百姓意见很大……”7月28日,青川县茅坝乡村纪检监察联络员来到乡党委,向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徐文花反映村...

青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青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