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残缺人生绽放别样华彩

四川农村日报 2015-03-04 00:29 大字

石光武一家近照,右二为石光武。刘保刚 摄

搞养殖,是石光武今年的重点增收项目。何涛 摄

无声世界也充满了欢乐。何涛 摄

□刘保刚

这是一个由残疾人组成的家庭:

丈夫石光武,虽然只有一只手,却可以独臂擎天,不断地创造着奇迹,书写着神话;

妻子张正芳,在无声的世界里,心中却盛满了阳光,一双巧手把家庭编织得五彩斑斓。

从茅草屋到砖瓦房,从“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房屋被毁到灾后第一个重建新家;从独轮车到自行车,从摩托车到小汽车,从夫妻二人到如今儿孙满堂……奔波的足迹浸透了辛酸,踩过的脚窝承载着艰难。他们失落过、彷徨过,但从来没有放弃过。

“标语人家”

讲述一个不屈的故事

青川县是“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是灾后重建中“枣树精神”的发源地,是最牛标语的诞生地,也是电影《石青川》原型、地震“牛人”石光武的家乡。日前,记者赴该县黄坪乡枣树村走访,远远就看到石光武“独臂擎天”的雕塑矗立在村口。在石光武家的大门上,有一副对联:上联为“一臂独擎,天大困难能战胜”,下联为“二人连心,地动山摇何所惧”,横批为“自强不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6年前那个灰色春天里的故事,在这里凝聚成一个时代的记忆。

2008年5月12日一大早,石光武就带着儿子石长雄到田里收油菜籽了,妻子张正芳则下地给菜浇水。回想地震发生的情景,石光武在感到触目惊心的同时也不免有些庆幸,“房子虽然没了,但人在家就在,一切可以重来。”在这次灾难中,石光武的5间楼房垮了3间,2间变成了危房,经营多年的小卖部也被埋入了废墟,两把遮阳伞成了他们临时的“家”。

震后,饮水和食物成了灾区最紧缺的物质。石光武夫妇带着儿子、儿媳冒着余震,从残垣断壁下将一些副食品和矿泉水抢运出来。他原本计划当作一家人的救济口粮,但看着全村的群众都来了,夫妻二人的眼神不约而同地碰撞到了一起,这是两个残疾人无声的语言交流,就是希望把这些食物给左邻右舍分享,共渡难关。不一会,几箱饼干、方便面和面包就被一“抢”而光,最后家里剩下了4瓶矿泉水。一家人正准备休息一会时,一个30多岁的妇女抱着个小男孩又来了,想买瓶水喝。石光武夫妇又面临一次抉择。张正芳打着手语说:“两瓶水是留着自己喝的。”但她却拿着两瓶水递了过去。对方丢下4元钱就跑,却被张正芳拉住了,不断地比划着手势,但对方看不懂,还以为是嫌钱少呢。石光武解释说:“我老婆的意思是两块钱就够了,你们给多了!”对方却说:“就是40块也不多啊,我们一路走来,根本就买不到东西。”“那可是良心钱啊!”至今回想起来,夫妻二人都为当年在大灾中多收了别人2元钱而自责。

在帐篷里住了一段时间后,石光武夫妇决定,一定要亲自动手再建新房。“要想回到以前的样子,好好地生活下去,最要紧的就是先修房子。”石光武说。

震后一个月,枣树村党支部号召村民修建永久性住房,石光武第一个站出来响应。当时的青川余震不断,村民们对石光武急于想盖房的打算无法理解。有人说:“你们残疾人这么困难,完全可以找政府解决。”石光武说:“地震是天灾,灾害又这么大,党和政府也有难处,想完全依靠政府,光等起肯定不是办法。”他朝那些情绪低落的村民们激动地叫道:“我一个没右手的都不怕,你们有手有脚有条命,还怕啊?房子垮了,精神不能垮嘛!”虽然石光武的话有些粗,但大家都清楚,他说的话糙理不粗。就在这次动员会上,大家对石光武的话进行了总结:“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修自己的房子,吃自己的饭”,后来又演变成了“有手有脚有条命,再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作为一种自强不息的抗震救灾精神,这话语传遍了整个中国。

“独臂村夫”

废墟上创造一个神话

2008年7月初,石光武把在绵阳打工的女儿叫了回来。夫妻二人加上儿子、儿媳和女儿,一家五口人开始建新房。石光武的儿子石长雄告诉笔者:“为了修房子,父亲啥子活都干上了。虽然他只有一只左手,但是骑自行车,挖地,抱石头样样都得行。”

为了早点住进新房,一家人时常干到半夜,其间有一次很大的余震,正在房梁上干活的石光武父子差点被摔下来,好在有惊无险。就这样,到2008年8月底,房子已经盖好了一大半。

在石光武的带动下,枣树村的村民们也着手重建家园。他们互帮互建,集体联建,并把“有手有脚有条命,再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两条标语写出来挂在村里,以激励大家坚定重建家园的信心。

当年8月3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来到枣树村,沿途看到大家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场面激动不已,看到两条标语后更是赞不绝口。他说,抗震救灾得靠这种精神,重建家园、生产自救也得靠这种精神,将来发展还得靠这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枣树村一定会建设得比过去还要美丽。在石光武未完工的新房前,总理伸出左手与石光武亲切握手并聊了很久,夸赞他是自强不息的典型。

2008年国庆节前夕,在乡亲们的祝贺声中,石光武一家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修的永久性住房。而其他村民们也在亲帮亲、邻帮邻的情况下陆续将房屋建成,除一户外出打工之外,全村人在春节前全部入住永久性住房。石光武的事迹后来被改编成小品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在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演出时,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石光武还被评为“广元市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模范公民”。

张正芳也成了人们学习的榜样,说起她,十里八乡可谓有口皆碑。虽然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但她心灵手巧,特别是一手麻利的针线活,吸引了很多妇女前来学艺。抗震救灾期间,看到援建工人每天辛苦地奋战在工地上,她就利用晚上时间,在灯下赶制出了上千双鞋垫送给他们,令援建工人感动不已。

身残志坚

成就一个幸福之家

这个残疾家庭的自强不息精神如何炼就?追溯他们背后的故事,就可以知晓答案。

石光武出生于1964年2月。由于家中姊妹多,他只读了半年初中就辍学在家务农。为了补贴家用,他刚满14岁就和村里几名壮年劳力踏上了打工之路。除了夏收季节回家帮忙,他每年都能够挣到几百块钱。“那时的几百块钱,可以顶现在的几千块钱用,家境也得到了改善。”石光武说。

16岁那年夏天,石光武回来收麦子。为了赶时间,他整整忙活了大半天。就在麦子即将打完时,由于过于疲乏,他的右手不小心随着麦子一同被卷进了脱粒机,半条手臂被无情地吞噬。

但生性好强的石光武很快将伤痛抛在脑后:“少了一只手,但我还有一只手、两条腿,还有一条命。别人能做到的,我同样可以做到!”伤愈后,他再次走上打工之路。凭着学来的爆破经验,他从村里挑选了几把好手,组建了爆破队,专门从事矿山爆破。有一次,他用了不到正常爆破一半的药量,成功地摧垮了半边山,受到了矿领导的高度赏识,当上了队长,成了矿上的“红人”,收入自然不菲。期间,他拆掉了原来的茅草屋,用打工挣来的钱盖起了两间新瓦房,令村里人羡慕不已。大家都半开玩笑地说:“我们这两把手还赶不上人家一把手呢!”

眼看着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家里人开始给他张罗婚事。经人介绍,石光武与邻乡的张正芳认识了。那年,张正芳刚满18岁,比他小4岁,也是一个残疾人。小时侯,因为治病时打链霉素过量,使她永远生活在了无声的世界里。采访中,在谈到当年见面的情景时,张正芳仍带有几分羞涩,她用哑语诉说着这份爱情,石光武则在一边当翻译,大概意思是,石光武身残志不残,早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她打心底里佩服。因此,相亲见面那天,两人一见钟情。

婚后,为了过上好日子,石光武再次赴山西打工,张正芳则留在家里,一边照顾病重的公爹,一边种田、张罗家务。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夫妻二人几年打拼,他们的生活又上升了一个档次:利用攒下的积蓄,换建了时髦的新楼房,在当时,全村盖楼房的仅有三家。

“我打心底里佩服爸爸妈妈,他们虽是残疾人,但他们通过艰辛的付出,让我们兄妹一出生就住进了楼房。”儿子石长雄激动地说,“小时侯,村里小伙伴们都把我们当成同龄人的偶像,常常缠着我们到家里来玩。”

新楼房盖好后,石光武夫妇也开始了新的生活。为了照顾一双儿女,石光武没有再出去打工,而是利用剩下的一点积蓄,又借了邻居一些钱,在村里第一个开起了小卖部,积蓄也越来越多,成了当时为数不多的万元户。空闲时间,石光武还加入了村里的“抬板队”,即帮助建房的人家抬送水泥板、盖新房;夏收割麦子时,他就将镰刀绑在断臂上,左手抓住麦秆,右臂则“噌噌噌”地挥舞着镰刀,一亩地的麦子不到一个小时就全部撂倒,令村里的青壮年自叹不如……

震后,石光武在全县第一个搬进新房,还贷款买了一辆客货两用车,由儿子驾驶跑运输。同时,他也被枣树村聘为卫生保洁员,每个月可领到450元工资,妻子则在家里继续经营小卖部。平时一有空闲,石光武不是到其它一些重建工地打工,就是自己带着渔具下河捕鱼。石光武天生就是捕鱼的好手,地震后,石光武和儿子几乎每天都会来村前的小河打鱼去卖,“一年下来,光打鱼也有近上万块的收入。”石光武说,“修房子时,政府给我补助了2万3,自己贷的那点款,很容易就会还上了,感觉现在比地震前还好过了。”

经过震后几年的发展,石光武一家人的生活更上一层楼,家里的小货车也变成了小汽车,由儿子开着负责进货。在谈到今后的梦想时,石光武说,自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今年计划搞养殖,地方都选好了,自己和老伴一起放羊,小卖部则全部交给儿子、儿媳打理。村里人都说,老石两口子太勤快了,是全村人学习的榜样。每每听到这话,石光武都会这样回答:“勤快勤快,有酒有菜,勤快一点啥都有了。”

是的,石光武夫妇正是用残疾的人生演奏出了完美乐章,创造着属于他们的未来,属于他们的梦想。

新闻推荐

述职要见“干货” 点评直指要害

青川召开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公开晾晒“得失短丑”——□特约通讯员王生伟“作为镇党委书记,我还没有牢固树立‘抓好党建就是最大的政绩\’的理念,对从严管党治党没有真正做到一以贯之、逗硬较真,导...

青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青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