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救助 病有所医不用发愁
8月26日,简阳市人民医院。42岁的唐秀英躺在病床上,血液从她的身体里流出,顺着塑料管道缠绕在她身边,经过一个白色的粗管道再次流入她体内。4个小时里,她身体里的所有血液按照这个流程被过滤多次。
唐秀英2009年查出患尿毒症,从最开始的每周两次透析到现在每周三次。尽管这个过程并不好受,但唐秀英依然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因为,她虽然是低保户,如今却不用再为每月6000余元的透析费发愁了。
患尿毒症 低保户无钱透析
谈及唐秀英,简阳市建设中路社区书记文仁学说:“她太不容易了。”2004年文仁学刚任书记时,先天右手四指无法分开的唐秀英带着残疾人证来申请低保补助。
唐秀英家上有两个70多岁的老人,下有两个小孩,家里全靠丈夫在外务工的微薄收入为生。有了每月的低保收入后,唐秀英全家生活稍好一点。
可是到了2009年1月,唐秀英慢慢发现自己的尿液越来越少,心脏越来越憋闷。她只得半夜起来用几个枕头垫在身后坐着睡觉。3月,她走进医院就诊,得知身患尿毒症后,她一下子愣住了。换肾或透析,都要花一大笔钱,没有多少收入的丈夫看着妻子一筹莫展。
最开始,唐秀英想拖,寄希望于身体自我修复。可随着病情越来越重,她不得不选择进行透析治疗。“10月19日,我第一次走进这个病房。”唐秀英从此成为这间病房的常客,如今她每周要来这里3次,每次要待4个小时。
记者发现,她的左手肘内侧突出一大块。医生介绍,由于透析使用的是螺旋针,必须先通过手术将患者的血管做大做厚才能进行透析。“是很疼,习惯就好了。”唐秀英笑道。
每月透析费6000元自付仅需300元
在简阳市民政局,记者看到唐秀英今年1至5月的报销单据。单据显示,这5个月她在简阳市人民医院共消费33372.33元,其中通过现有医疗保险已报销28535.28元,唐秀英个人只支付了4837.05元。
作为低保户,唐秀英每月仅有几百元的最低生活补助,自己要付4837.05元的医疗费,仍然是个天文数字。但她从四川省新出台的“城乡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惠民政策中看到了希望。
去年以来,四川省针对困难群众开展二次救助,提高救助比例。以简阳市为例,该市去年10月1日出台了《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惠民新政,提高20种重特大疾病的再次报销比例,低保户自缴医药费部分由以前报销30%提高到70%。依靠这一惠民新政,低保户唐秀英报销了4837.05元的70%,只需支付1451.12元。“也就是说,唐秀英一个月6000余元的透析费,自己仅需支付近300元。”简阳市民政局局长毛卫兵说。
省民政厅救助处处长何晓民介绍,去年四川省21个市(州)确定42个县(市、区)开展城乡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成效显著。今年四川省将在各地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展开此项工作。患重特大疾病的低保家庭成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以及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类型贫困家庭人员,均可纳入特大疾病医疗救助。
今年上半年,四川省城镇困难群众门诊救助人次平均水平达308元,住院救助人次平均达1987元,均超过民生工程任务的150%。农村困难群众门诊救助人次平均水平达231元,住院救助人次平均水平达1355元。
数字
3528名
四川省为3528名贫困家庭脑瘫儿童提供手术治疗、康复训练和辅具适配。
15个
四川省15个市完成慈善爱心超市选址定点,慈善爱心超市示范化建设工作正有序推进。
24.73万人次
为受援人群提供法律援助24.73万人次,新建4个县级以上规范化法律援助接待受理厅,新建184个乡镇(街道)规范化法律援助工作站。
38万人
走访慰问困难职工38万人,其中生活救助13.6万人,医疗救助2.13万人,为每人每年提供300元至1000元生活和医疗救助。
199元
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实现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城市低保对象累计月人均补助达到199元,占目标任务的107.6%;农村低保对象累计月人均补助达到90元,占目标任务的107.1%。
声音
广元市委常委、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
为了做到救助全覆盖,青川县陆续出台了贫困热线救助、白血病患者医疗救助、火灾受灾户救助、洪灾救助、因灾因病返贫基层干部救助、贫困大学生救助、中小学生资助、贫困党员救助及80岁以上老党员定额补助、司法救助和贫困残疾人救助十大社会救助制度,救助内容从单一的生活救助向多元化的综合救助发展,救助保障政策由“特惠型”向“普惠型”发展。
简阳市民政局农村股股长彭家芳
目前我们对农村五保户开展一站式救助,这些人出院时,只需付医疗报销和民政医疗救助之后的费用即可。不过,现在虽然提高了报销比例,系统却还是老系统,希望能尽快升级。
成都市青羊区石人南路低保户张敏
我是残疾人,孩子马上念初中,就靠老婆在外打零工挣钱养家。这些年,国家给了我们很多优惠政策,社区也非常热心,有什么政策就帮我争取什么政策。比如在现有医疗保险基础上,又提高了报销比例,这些举措让我们大大受惠。
本栏撰文本报记者 刘星
新闻推荐
5月8日记者回访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青川。时隔六年,昔日满目疮痍、举国情牵的地震灾区,道路崭新,交通发达,新民居鳞次栉比,新城镇欣欣向荣,新园区勃勃生机……大地处处美丽和谐,又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
青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