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云飞镜头回放今年岁的牟加华曾是一名退伍军
□本报记者 刘云飞
【镜头回放】
今年47岁的牟加华,曾是一名退伍军人。退伍后被安置到青川县丝绸厂,成为一名工人。1996年企业改制,牟加华夫妻都从丝绸厂下岗,一直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牟加华在外面跑三轮拉客,妻子在街边摆缝纫摊补贴家用。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使牟加华一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为了让受灾群众生计有基本保障,青川县就业局开发了大量公益性岗位。牟加华被安置到公益性岗位成了一名板房治安管理员,月岗位补贴450元,妻子则开起了板房缝纫店。
随着越来越多的群众搬入永久性住房,2009年10月,社区治安管理员岗位裁减了一半,牟加华离开了板房区,但获得政府贴息小额担保贷款5万元。有了这笔钱,牟加华租了铺面开起了布艺行。
2010年初,本报以《如何实现“转岗”不“下岗”》为题,介绍了牟加华的故事。当时他的布艺行铺面只有10余平方米。2011年初,牟加华的铺面已扩增至20多平方米,夫妻俩最大的愿望是儿子第二年能够考上大学,铺面规模继续扩大。
【回访现场】
“我们的愿望实现了,儿子今年考上大学,就在成都读书。”10月16日,在广元市青川县明星广场附近的青川布艺行,牟加华开心地向记者介绍他家的近况。
让牟加华开心的还有另外一些原因:“这两天生意还可以,好几家都在催安窗帘……”,“保持现在这个生意状态,每年能赚10多万”,“现在的铺面有点小了,10月9日,新开了一家店,店铺面积比现在大一倍,有40多平方米”……
牟加华一边整理布料,一边细数开心事。
在20多平方米的店面内,一幅幅棉、麻、纱、绸等不同材质的窗帘布料挂在墙上,在灯光照射下,显得很温馨。
“这些都是中高档面料。”牟加华说,这几年,地震极重灾区青川发展得快,当地人的消费观念和追求的品质都有了转变,“现在青川选低档布料做窗帘、床上用品的人少得很。我店里有80多个品种的窗帘样式,想选啥都有。”牟加华自豪地说。
上午9点过,一对中年夫妇走进布艺行,想定做一套床上用品。“你们打算做哪种档次的?中档面料25块钱1米,高档面料50块钱1米,都包括做工在内。”牟加华和妻子王金玉热情地介绍。
经过比较,这对夫妇选择25块钱1米的面料,定做了一套床上用品,算下来170多块钱。这些年,牟加华夫妇诚信经营、热情待人、认真做工,赢得了不少回头客。
“要感谢政府提供的小额贷款哦,没有那5万块钱作启动资金,要开起铺子还是难。”说起小额贷款对自己一家的帮助,牟加华话语里充满感激。
如今,牟加华夫妻的小额贷款早已还清。因为生意越来越好,夫妻俩还请了两名下岗工人来帮忙。10月底,夫妻俩就打算搬到新店做生意,“这是我们地震后第四次搬铺面了,搬一次规模就扩大一次。”
【记者点评】
促进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牟加华一家的幸福生活,正是得益于当年四川省在地震灾区实施的特殊就业扶持政策。
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省8个重灾市(州)产生失业、失地、失房的城乡劳动者152万人。为帮助受灾企业和群众渡过难关,四川省迅速制定实施了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就业特殊政策。
政府提供的公益岗位,帮助牟加华夫妇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提供的小额贷款,则助他们过上了幸福生活。不仅如此,他们还聘请了2名下岗工人,起到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良好的政策自然会产生良性的效果回馈。
地点:
青川县明星广场青川布艺行
人物:
牟加华夫妇
曾享受就业促进政策:
政府公益岗位、小额贷款
新闻推荐
“我要告诉我爸爸,今天我有了新书包,还有一双滑冰鞋,是老师们帮我实现了梦想。”三年级女生王湘领到捐赠物品时,激动得热泪盈眶。1月14日,青川县乔庄小学72名留守学生收到了该校25名党员教师捐资2000...
青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青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