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赤化陕甘川”红四方面军在赤化

广元日报 2021-04-01 00:32 大字

赤化县苏维埃遗址

陈国明老人向记者讲述石刻标语的故事

□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怀英江涛蒲洪旭刘俊文/图

3月29日,记者一行走进位于利州区宝轮镇的赤化县苏维埃遗址,追寻历史的足迹。

“坚决赤化陕甘川”,一进大门,一幅石刻标语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随行的原赤化镇赤化村支书陈国明今年68岁,他告诉记者,这是“西路红军政治部”留下来的,已历时80个春秋。“我父亲陈茂荣曾随红军长征到过腊子口,为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牵过马。他从小就给我们讲红军的故事,如今,我又来到这里,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的人,这些都是刻在我们心里的民族记忆,是最宝贵的财富。”说到动情处,陈国明眼中有泪光闪动。

走进赤化县苏维埃遗址爱国教学基地,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把我们拉回到了那个火红的革命年代。

白田坝改名赤化

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经豫南、越关中、从陕南进入川北,建立以通、南、巴为中心的川北革命根据地。为粉碎蒋介石“川陕会剿”,红四方面军先后反敌“三路围剿”(1933年1月—4月)、六路围攻(1933年10月—1934年9月),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为配合中央红军北上抗日,红四方面军进军川西北,展开了与中央红军会师、北上抗日的征程。

挺进西北,红四方面军先后展开“广昭战役”(1935年1月至2月)、“强渡嘉陵江”(1935年3月)等战役,红军“夜袭柳林子”、“围攻九华岩”、“诱敌须家河”等战斗连连告捷。1935年4月10日白田坝乡解放,赤化县苏维埃成立,赤化融入了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实现了“分田地给农民”“取消苛捐杂税”的革命理想。

赤化县苏维埃是陕甘川革命根据地广元苏区三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之一,于红四方面军和苏区发展鼎盛时期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抗日,进行广昭战役后建立。

赤化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白田坝位于川东北盆周、川陕甘三省结合部,是西取川西平原、北进陕南、甘南的战略咽喉要地。

1935年春,红第31军所属部队进占白田坝(原利州区赤化镇),积极开展地方政权、土地革命和武装建设。红军石刻标语遍及川陕革命根据地,有多处“赤化全川”的标语,而“坚决赤化陕甘川”唯有此处。

赤化镇原名白田坝乡,因有“坚决赤化陕甘川”红军石刻标语,蕴含着历史和现实革命意义,1962年,为纪念红军在此建立赤化县苏维埃,白田坝被上级部门更名为赤化乡。

2019年12月,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赤化镇合并到宝轮镇。

赤化县784人参加红军

“赤化人民主动将南华宫让与县苏维埃机关办公,清江村曹家族人将本家祠堂让与红军做医院,赤化村年仅13岁的严登富当赤卫队员,张公村55岁的宋学冲做了红军民工……”陈国明介绍,一时间,全县11万余人援军参军。

星火燎原,短短时间,赤化县苏维埃壮大到2个区苏、16个乡苏、59个村苏的革命根据地,面积达1504平方公里,人口118840人。今天看,赤化县苏维埃辖区不仅包括现在的赤化镇,还包括广元市的四个区、县的部分辖区,面积上千平方公里。

“赤化县苏维埃的建立和其他县级苏维埃政府一样,扩大红色区域,解放了当地穷苦百姓,增强了革命力量;壮大红军队伍;培养了苏维埃干部383人;建立了赤化县游击大队、少先队、儿童团等武装自卫组织;红军撤走后留下的大批失散红军、苏维埃干部、武装组织人员惨遭国民党四川军阀的“清剿委员会”等反动组织杀害。”陈国明介绍。赤化县苏维埃为红四方面军遵照中央指示向西线发展和渡江北上抗日,以及巩固扩大川陕根据地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夺取革命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

据赤化县红军烈士名录碑上记载:1935年4月,赤化县苏维埃建立。赤化县苏区有784人参加红军,在长征路上和革命斗争中壮烈牺牲了407人。

红军故事

冒险掩护掉队红军

原赤化县某村村民宁怀通的父亲是老贫农、游击队员,1935年4月底,红军转移后的一天,正下着大雨,突然有两名红军战士来到他家,他俩因伤掉队,正遭民团搜捕。

宁父毫不犹豫立即为他们藏好枪支、手榴弹和其他军用物资。红军战士为了不连累宁家,当夜躲藏于位于附近的深山密林之中。第二天来拿枪支和手榴弹时,宁父为他们烙了两袋荞面馍馍,并送他们上路。红军脱险后,地主宁某某风闻此事,立即带人至其家,将宁父捆绑毒打严刑逼供,而宁父不吐一言。狗地主除将宁父捆绑游乡和勒索几个银元外别无所获。

一家三代保护“三幅标语”

红军撤离,国民党反动派“还乡”后,对红色宣传标语、口号进行清除,当地群众千方百计保护。

1935年间,红军在宝轮镇爱国村四组村民杨家堂屋后墙上写下了《打倒刘湘,活捉邓猴子》《红军要联合全世界穷人,打倒资本家。推翻国民政府,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是穷人的政权》等标语。红军走后,为了保护三幅标语,杨明富的父母割了很多柴草码在后墙边上遮挡标语,杨明富及其家人又用木头靠在后墙上遮盖。后来儿女长大成人,左邻右舍都改造了旧居,唯有杨明富及其子女们为保护红军标语,老房依旧如故。一家三代坚守,三幅标语经过70多年的风雨洗礼,现在依然完好。利州区相关部门现已进行拍照,装入收藏。

宁死不屈的赤化人

1935年4月,赤化县白马乡苏维埃、马家沟村苏维埃(今白朝乡)代表徐明元被豪绅地主姓许的抓捕后,背上捆一磨盘吊打逼供,而他却一字不吐,一天后伤重而亡。

景家乡苏维埃(今宝轮镇赤化村)游击队员徐品秀,带头送儿子徐连清、徐连义参军,为红军打粮。1935年红军走后,被保甲长抓送至南华宫(今赤化镇、当年的赤化县苏维埃所在地)毒打致内脏出血而死。她的小儿子徐连义当年仅有16岁,留在了儿童团,主要在红军办公的地方、地主恶霸居住的地方等地站岗,防止坏人出来干坏事。红军走后,刘湘部队的““清剿团”将徐连义抓住逼问红军的去处及还有哪些人员参加了红军儿童团,徐连义宁死不说,他的脊柱被“清剿团”用铁锤打断。身躯虽然不再挺拔,弓腰趴背几十年,但直至1996年逝世徐连义依然无怨无悔。

用自己的棺材埋葬红军

红军大部队撤走后,刘湘部队的“清剿团”到处抓人,一名受伤的红军来不及撤走,为了不给老百姓添麻烦,就躲在原赤化镇对面一个小地名叫圆包梁山后的小树林。

宝轮镇赤化村一组的曹义生每天给红军送饭,“清剿团”搜山了半个多月,曹义生就把伤员接到自己家里照顾,后因红军伤口恶化逝世,曹义生将自己的棺材让给红军并送上山埋葬。2015年,利州区相关部门在搞红军资源调查时,曹义生的80余岁妻子张明英将这段经历讲了出来。

红军井的故事

在利州区宝轮镇清江村3组,距村委会100米处,有一口约10米深的手摇式水井。

据陈国民介绍,1933年,在曹家祠堂(红军医院)驻军的红军用水相当困难,在此处深挖一口井,供给医院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称之为红军井。

记者看到,一口圆形的井被一块水泥板盖着,旁边竖着两根石条,石条上打了两个孔,供穿木棒所用,石条上被凿及被风化的痕迹还清晰可见,井盖上架着铁质的滚筒和扶手。

“当年红军挖井时用的是木质手摇柄,后来木质摇柄坏了,附近的村民换成了铁质摇柄,再后来,大家都用上了自来水,这口井没人用了,现被保存下来。”陈国民说,这口井离清江河太远,该井不光是解决红军医院伤病员们的用水问题,还解决了当地近处村民的用水难题。

新闻推荐

昭化区交通运输局扎实推进森林防灭火工作

本报讯(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赵敬梅)记者昨日获悉,昭化区交通运输局出实招扎实推进森林防灭火工作。全覆盖隐患排查。针对施工...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