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汉一家亲携手共奋进 朝天区大滩镇新生村见闻
本报记者张敏
“老辛,你身体不好,给麦地喷洒农药的任务就交给我好了,你放一百个心!”一大早,朝天区大滩镇新生村一组一个回汉聚居的大院子里,54岁的回族群众穆志新利落地背起自家的手摇式喷雾器,前往汉族邻居辛得法的麦地里帮助防治病虫害。
同村共庄,相邻共居,同班共校,同事共乐,在朝天区大滩镇新生村,266名回族群众和376名汉族群众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的意识深深扎根在每个回汉群众的心里。
守望相助成就水乳相融的情谊
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在新生村,回汉两族群众团结进步的故事讲不完。
汉族群众黄兆军修入户路时,要占用回族群众穆培志和其他几户回族群众家的林地,穆培志二话不说就率先把地让了出来,还主动帮助黄兆军协调其他用地。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57岁的汉族群众黄兆华和28岁的回族姑娘敏晓晓,密切配合、坚守卡口,为乡亲们筑起生命健康安全的坚实防线。
搬砖、拉沙、搅拌水泥,这些天,44岁的汉族群众王加坤家里修建厨房,周围的回汉群众只要一有闲暇时间,都会主动到他家里搭把手,不到一周,亮堂美观的厨房便落成了……
“无论哪家有个大小事,村两委干部、周围邻居群众,都会第一时间主动站出来帮忙,回汉两族群众的心越靠越近。”新生村51岁的党支部书记、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穆国军感慨地说,虽然这些事看起来琐碎细小,但一个人可以感动一群人,一个群体则可以带动一大批人,无数个人汇聚起来,就能形成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对此,作为回汉两族群众矛盾纠纷化解的主力军、新生村清真寺管委会主任穆培志也有话要讲,他介绍,近年来,随着新生村村规民约的出台和实施,大家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更严了,做啥事都有了约束,于是,争执变少了,纠纷变没了,回汉两族群众越来越融洽了!
互相尊重,入乡随俗;以心感人,以情动之;依法管理,不偏不倚。记者看到,在新生村民俗文化广场一侧的展示栏里,新生村村规民约共有11条,囊括了村风民俗、婚姻家庭、环境治理、社会治安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每一个方面。回汉两族群众都表示,“每一条都征求过我们的意见,讲的都是我们的‘心里话’,大家都很乐意接受并执行。”
携手共进凝聚致富奔康的合力
随着和煦的春风拂过,新生村展露出了一年中最美丽的景象。
嘉陵江畔、高山之上,一条条公路如同玉带一般蜿蜒盘绕,一口口水窖蓄满了清澈明亮的泉水,一排排造型美观的民居里安居着回汉两族群众,一颗颗绿意葱茏的核桃树摇曳着群众致富的希望,一座座标准化养殖场里牛羊欢鸣。
因车祸无法干重体力活的汉族贫困群众刘志华,2015年开始跟着村里的回族养殖大户哈志友学习羊牛养殖。如今,刘志华家年均出栏羊20只、牛3头,年纯收入超过4万元。另据穆国军介绍,在哈志友的示范带动下,新生村目前已有12户回汉群众进行了标准化养殖,年出栏牛羊300余头(只),户均年增收近3万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
对于事业小有所成的“包工头”——46岁汉族群众谢廷文来说,如何带动回汉两族的乡亲们一起致富奔康,一直是他的心头大事。多年来,他坚持把外出务工的好机会优先留给村里的乡亲、特别是贫困户,每年带动20余名回汉乡亲人均年增收超过5万元。66岁的回族贫困群众穆培全,近年跟随谢廷文走南闯北的脚步,于2015年顺利摘掉了穷帽子,现小有积蓄的他,幸福的笑容时时挂满脸颊。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新村建设”、“强村行动”等2600万财政资金的相继注入,新生村硬化通组道路15.8公里,拓宽公路2.7公里;建成67口微水池、微水窖,铺设2.3万米饮水管道;完成民居风貌打造和环境整治,建成民俗文化中心和民俗文化广场;新建砖混圈舍12户1800余平方米,养殖山羊570只、肉牛306头,种植核桃1248亩,发展清真特色餐饮店7家……新生村先后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寨”“省级传统村落”。
新闻推荐
广元读者肖女士:我看很多人在吃水果之前喜欢用盐水泡一下,说这样不仅可以去除农残,请问这是真的吗?康医生:其实有些水果经过盐...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