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你......

家庭生活报 2019-07-30 00:45 大字

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摇身一变成“患者”

家庭与生活报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曾经讲了一个故事:一位病人做完支架后,医生说做得很好,通过检查没有发现症状,但病人回去后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说支架在心脏里响,医生不相信。后来,这名医生自己也得了心肌梗死,放了支架后,才知道晚上一个人的时候,支架真的在心脏里响。”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白剑锋曾在文章《你在“床上”,我在“床旁”,这么“近”,又那么“远”……》中说道。对于一名医者来说,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也许永远不会相信患者的说法。其实,道理很简单:病在患者身上,感觉好不好,患者最有发言权。不是因为医生认为手术很成功,患者就不应该难受了。教科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在疾病的感受上,患者永远是最权威、最有发言权的“专家”。

为加强科室人员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日前,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别出心裁,举办了一场“体验患者角色”的活动,护士们转变角色,模拟“患者”身份来体验日常工作中的一系列护理操作,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发现问题,改变“机械化”的护理模式,更加关注到日常护理服务的每个细节和点滴人文关怀,提高患者就医过程中的满意度。现场

护士戴呼吸机找答案

在工作中,很多患者佩戴呼吸机不配合,恐惧、痛苦、烦躁不安的模样在每一位护理人员心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通过切身体验,护理人员们找到了答案。

体验者刚佩戴上呼吸机的瞬间,一股强大的气流冲击口鼻,窒息的感觉迎面扑来,心理有些紧张,随之越发频乱的呼吸节律让人感受到明显的“人机对抗”,同时面罩压迫面部的不适感也很强烈。几分钟后,体验者试着放松身体,配合呼吸机的模式进行,呼吸顺畅多了。

从这次体验中,护理人员发现在给患者佩戴呼吸机时正确的引导很重要。在使用过程中,患者不能讲话,只能通过举手、摇头、点头等方式表达,或者取下呼吸机面罩进行交流,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多一些耐心与细心,给予及时的呼吸指导。感悟

懂得后更有温度

活动中,护理人员还分别体验了介入手术后患者手部的感受及舒适度、患者使用留置针的感受,部位选择、固定方式、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体位的舒适度、卧床病人翻身舒适度等,通过角色互换,以患者及家属身份亲身体验就医全过程,护理人员深刻感受到了在就医各个环节中患者及家属所经历、面临的各种不易。如佩戴无创呼吸机过程中出现的憋气、极度不配合;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使用加压固定,由于压迫而引起的手部胀痛、心理焦虑等不适;使用留置针时部位的选择、固定的方式,在吃饭、更衣及如厕等活动的不便,以及带来的疼痛感;下肢静脉血栓需抬高肢体的感受以及舒适度;长期卧床患者翻身过程的舒适度等感受……

“通过这次体验活动,真正感悟到在患者最无助、最脆弱的时候,医护工作者一个小小的举动不仅仅能帮助患者减轻身体上的不适,缓解陌生就医环境带来的紧张情绪,更重要的是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与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念”“只有真正做一回患者,感同身受后,才能深刻体会患者和家属在就医过程中紧张、焦急、迫切的心情”……种种经历让护理人员们深有感触,大家发自内心地感叹,只有懂得,才能更好地提升护理服务品牌,做一名真正有“温度”的护理使者。(龚敏)

新闻推荐

栀子花开十里坡

杨正平不同的山,不同的水;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产业,不同的收获。这山上,生长一种花,叫栀子花。以前我只知道栀子花长...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