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开十里坡
杨正平
不同的山,不同的水;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产业,不同的收获。
这山上,生长一种花,叫栀子花。以前我只知道栀子花长在城市的花园里,而不知关山村发展的致富项目就是栀子花。
一大早,有朋友打来电话,邀约我们去利州区关山村观赏栀子花。是周末,也没有其他要紧的事,我答应了。出发时还是晴天,车行紫兰湖菖溪河突然下起了雨。是去,还是往回走?我们有些犹豫。望了望山,看了看天色,决定还是要去。车子在绿荫遮掩下的水泥路上继续前行,过桥,向右,上坡,再拐几道大弯,到了村办公室。下了车,房前屋后,漫山遍野,满目栀子花,白茫茫一大片。还在下雨,好在车上备了雨伞,我们撑着雨伞漫步在新建的水泥路上,一边听着介绍,一边观望四周,郁郁葱葱的赤竹丛,直直端端的树木林,哗啦啦啦小溪流,给人一种清爽豁朗的感觉。
栀子花树为常绿灌木,枝叶繁茂,花朵芳香,叶片四季常绿,适宜庭院或城市林园栽植观赏,其花蕾、果实、叶子和根部均可入药,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等功效,能做清茶香料和面食,可炒、清蒸、炖肉、凉拌,还是天然的黄色染料。关山村隐藏于白云深处,山形如似一顶“官帽”,当地人叫它“官帽山”,山中野生有少量栀子花。关山村原名“官山村”,因区内重名而易名。五年前村里来了驻村扶贫工作队,组织群众种植栀子花,不到三年时间见到实效,户平增收上千元。
盛夏时节,栀子花竞相绽放,芳香诱人,吸引了不少城里游客前来观光赏花。闻到栀子花香,更能品尝到花味之中的艰辛,村里的干部群众真心地感谢帮扶工作队。队长是利州区人社局的纪检组长,前几年只是分管扶贫工作,不常住关山村。自去年5月开始,队长与驻村第一书记“一肩挑”,全脱产吃住在村里。他曾在基层乡镇工作多年,熟悉农村情况,善做群众工作,吃得苦,能与老百姓打成一片。驻村后,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根据村内实际,反复考察论证,并与干部群众座谈沟通,确定了种植栀子花、套种中药材的骨干脱贫致富项目,还发动农户养蜂、种蔬菜、稻田养鱼,多渠道增加收入。初期群众并不相信“栽花能赚钱”,他说“如果亏了本,我包赔”,群众说“那就试试吧”。村里首先腾出两百亩土地,承担帮扶任务的市烟草公司利州分公司和区人社局负责筹措投入资金,当年动手规划、整地、购苗、栽植,并成立了“关山村栀子花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协会+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吸纳119户农户入股,利用树间空地种植前胡和粉葛中药材,还可就近务工挣钱。两三年后,栀子树开花了,中药材开始采挖了,群众心里服气了。今年6月,四川卫视对关山村栀子花产业发展和第一书记的帮扶事迹作了专题报道。
农户养蜂是多年的传统。村里发展栀子花,花粉充足,养蜂的人家也随之增多。在村民李大爷家,满院子摆放着养蜂的蜂箱。从交谈中得知,李大爷叫李天喜,现年73岁,祖父与父亲一道参加过红四方面军,祖父在红军长征途中牺牲,被追认为“烈士”,父亲因打仗受伤与部队失去联系,后回家务农。李大爷养育有三子女,儿女均已成家或在外务工,老伴几年前去世,自己孤身生活。他养蜂已有四十多年历史,过去一年只能收入三四千元,现在发展到五十箱,一年收入超万元。养蜂让他老有所乐,并过上富足殷实的晚年生活。
栀子花开,一股股清香扑鼻而来。在村里,我见到了驻村第一书记王剑。他与三四年我见到的模样大不一样,头发花白了,身体消瘦了,脸上晒黑了,所没变的是说话还是那么刚强有力,做起事来还是那样果断利落干劲十足。他告诉我们:“虽然这几年我吃了不少苦,但觉得很充实满足,村里的老百姓对我特别理解和信任,工作开展得心顺手。”他接着说:“全村栀子花栽植面积已达到八百亩,后期将大力创新开发栀子茶、栀子纯露、栀子蜂蜜、栀子跑山鸡、栀子插花、栀子苗木等系列产品,不断拓展产业链,共同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实现农户增收。”站在身旁的关山村党支部书记谢海军插话:关山村“栀子花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市级和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组织”,今年还在网上注册了“官帽山栀子花”和“栀子花茶”商标。
游在青山里,乐在花丛中。走着走着,我们向种植栀子花树的坡地走去。路过一棵巨大黄连树,长势茂盛,树干粗壮,腰部足能让四五人合抱。据本村《罗氏家谱》记载,此树生长五百年以上,称得上是村里“古树”。小山村里吟唱着新鲜的故事,一朵普通的白色栀子花,酿造出致富的大产业。古树古村子,新村新希望。午后,冒着稀稀雨点,心中飘逸着《栀子花开》的歌曲,采摘几束栀子花瓣,带走山的情,带走花的香,带走扶贫帮村的精神,握手辞别官帽山十里长坡——
栀子花开,
就像一阵清香萦绕在我的心怀;栀子花开,
日日夜夜将我们的青春灌溉;栀子花开啊开,
就像晶莹的浪花盛开在我的心海。
新闻推荐
19日至24日,市委老干部局组织离退休干部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通过“看、听、论、谈”等活动,引导广大老同...
广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