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眼里的“田专家” 记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田德贵
本报记者刘怀英张欣
“我以前就是种点粮食,在本乡做点小工。去年‘田专家’在寻找蜜源的过程中,发现我家房后有一大片荆条,便让我在家养蜂。去年5月进行技能培训,选场地、做蜂箱……如今,我家已养蜂400箱,按一箱700元纯收入计算,今年将收入28万元。”4月26日,昭化区紫云乡云雾村的杨启林告诉记者。
杨启林口中的“田专家”就是昭化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田德贵。
钻猪圈扒粪沟解决养殖污染治理难题
“如果不是‘田专家’指导,我的养殖场不但要遭罚款还早就被关闭了。”4月26日,在昭化区石井铺镇肖家寨村5社沈定银的养殖场,记者看到,室外室内干净整治,圈内的猪喝的是自来水,一日三餐按时按点喂养……
曾经,沈定银养殖220头肥猪,粪便污水全是直排,他家紧邻212国道,一到夏天蚊蝇满天飞,不但影响村民们的生活,还造成较大环境污染。
之前,田德贵多次去做工作,苦口婆心给他讲道理,引导他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沈定银不当回事。
2017年9月,田德贵组织全区的养猪大户到绵阳涪城区学习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在现场,沈定银及养殖大户们看到该户养殖场养殖1200头肥猪,圈舍干净整洁,且粪便每吨还可卖800元。
考察回来后的第4天,60岁的沈定银便找到田德贵,让他技术指导改圈。
钻猪圈,扒粪沟……一个月时间,田德贵指导他建好发酵床等设施,一个无味无污水的养殖场建成。
同时,田德贵争取到位循环经济项目资金650万元,既解决了群众生猪养殖污染治理难题,又有效化解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矛盾和问题。
近年来,他结合规模生产、动物福利和新农村建设实际,拟定了“六分离、六配套”的畜居圈舍建设方案,推出了“种养结合、适度规模、三链合一、低碳循环”农牧园区建设新理念和新模式,引进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试点建设石井等示范园区5个,在全区各乡镇建示范户1503户,建零排放标准化猪舍15万平方米,全区畜禽清洁化生产普及率达到了80%。
走田坎钻山林将养蜂做成一大增收产业
走进田德贵的办公桌,桌上印有“东西部扶贫协作”字样的5瓶蜂蜜一字排开。
“这是我们昭化产的土蜂蜜。”见到记者诧异的目光,田德贵道出了缘由。
2017年,东西部扶贫协作活动展开,浙江省龙泉市对昭化进行对口帮扶,龙泉市的养蜂产业发展不错,为昭化区提供了500群共1500箱种蜂。
为了用好扶贫资源,田德贵带着他的团队走乡入户实地考察寻找蜜源植物。两个多月时间,走遍了全区大朝、昭化、柏树等5个乡镇11个村。
哪里有蜜蜂就往哪里走。为了观察到蜜蜂的生活规律,他们住在农户家里,早上6时至7时、中午12时至13时、晚上21时是蜜蜂最活跃的3个时段。通过走访观察,田德贵发现蜜蜂喜欢荆条的花,而昭化区又是荆条生长的密集区。同时,还喜欢權子树、盐肤木等17种野生灌木花,团队4人每天追着蜜蜂跑,他们的手经常被蜜蜂蛰起包……
蜜源找到了,养蜂就好办了。在11个蜜源村,虽然也有养蜂的农户,但规模都不大。为此,田德贵挨家挨户给他们做工作,做示范。最后对有养蜂基础和有意愿养殖的农户按每户5箱种蜂来分,共涉及300户,其中200户是贫困户。
“一箱可收20至25斤蜂蜜,可卖1000至1200元。如果一家养10箱蜜蜂,一年就有1万多的收入。养蜂是投资少见效快,既生态又环保。”田德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6年底之前,全区养蜂仅有300余家1400箱。通过田德贵团队的指导,如今全区已有1000户养蜂达10000箱。
“3年内,昭化区力争达到养蜂10万箱,带动农户1万户。”田德贵对养蜂致富充满了信心。
新闻推荐
我们都是劳动者,我们都是追梦人。在重点项目现场,建设者坚守工地,撸起袖子加快建设;在企业生产车间,工人们留守岗位,开足马力制...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