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空壳村”走出“实心路”

四川农村日报 2018-12-17 07:19 大字

金洞乡农技站站长宋明兴(右)在指导村民管护金耳。

□李霞特约通讯员 张文良 文/图

寒冬时节,广元市利州区金洞乡却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一条条通村公路萦绕乡间,一个个钓鱼观景平台并排在白龙湖畔,一排排食用菌大棚均匀散布于各个村落,村民房前屋后的菜地里套种着香菇、竹荪、金耳……

偏居利州西北一隅的金洞乡,所辖13个村,是远近闻名的“空壳村”。近年来,金洞乡紧紧围绕村情特点因地制宜,抢抓市场需求,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空壳村”的“实心路”。

念好“山水经”因地制宜谋出路

“空壳村”向“实力村”的转变,得益于金洞乡坚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致富经”。

白龙湖畔的洛阳村,以发展渔家乐等产业为主,发展渔业收入22万元;而大山深处的石青村,则利用青冈林发展食用菌产业,种植金耳、天麻、香菇等,建设冻库1座,年产值200余万元。

金洞乡立足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找准各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病根,对症下药,分类施治,有效推进经济薄弱村的转化,从而进一步整体推动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念好‘山水经’,是破除金洞乡集体经济发展桎梏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大家才能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12月13日,乡党委书记谭芳在全乡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大会上,对村干部及村民代表说,“同时,着力组建一支‘术业有专攻’的专业人才队伍,加快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积蓄实力,也是当前和今后我们一项极为紧要的工作。”

打好组合拳多元帮扶促发展

“注意洞口的大小一定要把握好,然后把菌种塞进这个洞里……”12月9日,金洞乡石青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里,金洞乡农技站站长宋明兴正在向村民演示如何将金耳的菌种植入椴木里。

确定了“山水致富经”之路后,金洞乡将“综合帮扶”作为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采取了资金扶贫、技术援助、帮扶就业、代办销售等多元化帮扶方式,为各村“输血”,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加快了全乡集体经济发展的步伐。

作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龙头村,石青村牵头确定走发展食用菌的路线之初,乡党委、政府便邀请了相关农业专家组成“专家团队”,编制食用菌发展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同时,金洞乡林业站和农技站还派出农技人员,积极吸引本地“土专家”加入,共同组成“技术团队”,到各村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等。

如今,石青村的菌菇远销福建、上海、云南等地。这得益于金洞乡组织培育的食用菌“销售团队”,经纪人广泛对接、联系市场,充分发挥电商作用,打通“最后一公里”,畅通了食用菌销售渠道。

抱团共发展广辟途径增收益

“今年我们家从食用菌厂拿到了集体经济分红,还从钓鱼平台分到租金,再加上我这半年在厂里务工,我这个75岁的老太婆都可以挣个5000多元。”当笔者走进金满元菌种厂时,龙洞村1组村民欧财莲正在该厂院落里清洗菌菇母种瓶。

像欧财莲一样享受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多重红利的,还有白龙湖周边6个村(社区)的居民。这些村(社区)以集体经济投资方式,搭建了钓鱼平台7处600余平方米,整体出租给广元市金益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经营,开展休闲垂钓、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每村每年分红22700元。

金洞乡着力“抱团取暖”,广辟增收途径,让单一品种朝着多品种方向发展,既推动集体经济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发展,又规避了单一产业所带来的风险。截至目前,金洞乡集体经济产值已达500余万元,人均分红40元,发展龙头村更是超过100元。

新闻推荐

厕所革命助力乡村振兴

王菲菲“一个土坑两块儿砖,三尺土墙围四边,茅坑连猪圈,苍蝇嗡嗡转……”不仅是多数人对农村厕所的固有印象,更是广大农村生活...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