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鱼眼(下)

广元日报 2018-11-21 06:48 大字

2016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八)

三任督二脉正气循环

衙门巷的古县衙、考棚、文庙是昭化得以生生不灭的“任督二脉”。县署落址城内最高处,象征权力至高无上。

虽然昭化也曾作为国都、郡、州治所,但大部分时间是以县的建制而存在。自公元前285年始建葭萌县,至1958年昭化县并入广元县,其建县史长达2244年。先后使用过葭萌、汉寿、晋寿、益昌、京兆、益昌、益光、昭化等县名。昭化县名历九朝,县名使用长达986年。北宋开宝五年(972年)改益昌县为昭化县,宋太祖赵匡胤以“昭示皇恩,以化万民”钦赐此地名为“昭化”,沿用至今。

葭萌县史大约600年,文学家祝龟为第一任葭萌长,也是广元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县长。

县衙原址原样重建,设置完整,壮班、牢房、狱吏、兵刑、工房一应俱全,浓缩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县衙文化,是研究古代县衙文化最直观范本。有为造福一方,无欲两袖清风;天理昭昭明镜高悬,威风凛凛不容邪恶。石狮的威严、“喊冤鼓”对百姓的震慑、照壁对官员的告诫,一图一字,颇值细细玩味。

大堂(亲民堂)里,县官升堂设施一应俱全,升堂流程,已成为节假日游人参与的全程互动表演。

二堂集中展示了昭化2300年的建置历史,以及历代名、贤代表。从苴候葭萌、蜀汉刘备至晚清丁宝桢、曾逢吉等。仔细研究这些人,会确立这样一个观念:勤政清廉,爱民务实一直是仕途主流价值观。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以及过去一些影视剧的影响下,古代官员贪腐无比的固有观念在这里得到矫正。

昭化历代县丞不乏廉吏,有据可考的县令188位中,何易于仍是历史长河之主角,石雕不卑不亢立于二堂中央。其次当数蚕桑县令曾逢吉,做昭化县令时,令“在四通八道的驿路及书院、寺庙植桑树十万余株”;做广元县令时,继续推广栽桑养蚕,离前亲绘《蚕桑十二事图》,石刻现藏皇泽寺。有力佐证了秦蜀古道为丝绸之路连接线。

丁宝桢为晚清名臣,曾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他的塑像为什么也列于县丞房?原来他祖父丁必荣曾任昭化知县,在曲回买下田产收租免去昭化百姓赋税。据说丁宝桢跟着爷爷在昭化生活多年,对昭化颇有感情。碑文记载:丁宝桢督川期间取道昭化,“继祖制邀民心,捐银柒千两,置产收租,以永免昭化民间马夫经费”,当地百姓感念在心,在西门外建丁公祠(今毁)。农历四月二十八,为丁公祠会日。

“宫保鸡丁”这道起源于昭化丁家的私家菜“火爆鸡丁”,是丁宝桢爷孙的最爱,现成为四川名菜。每家每户会做,古城每家酒店都有这道名菜,这是对丁家祖孙惠及百姓最好的纪念。

昭化县官政绩功德都与驿道紧密相关,足见其交通要道之地位。

考棚前有一石碑:“文武官员至此下马”。考棚为本县及邻县学子应试岁考和科举而设。门口的“昭化考棚记”石碑为同治十三年所立,“昭化依山阻水以为城……于是应试者乃无风雨暴露之虞转徙迁就之烦……”大意是说清代科举考试之童试,于每年二月在各县举行,程序共四场。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考试在昭化县署大堂进行,参考儒童自带桌凳,风雨天无法答卷,知县毛土骥、邑令敖立榜等人自感惭愧,筹款建设考棚,捐俸白银百余两,修过亭考舍,添置桌凳,设考位332个,供县试及府试之用。

历代知县满满的正能量让人感动。如今考棚内的设置虽远远比不上当年规模,但听事房、管房、考舍、照房、大堂、致公堂诸多职能一应俱全。各间职能、考试流程都有详细介绍,为研究古代科举考试的又一样板。

考棚西侧是文庙。昭化古城与其他县城不同之处还在于,除县城标配文庙、武庙、城隍庙而外,还有很多标配以外的设施,如龙门书院、丁公祠、缠丝庙、费祎祠、武侯祠等等,足见昭化古城非同一般县城。有的已被毁,有的被改作它用。比如龙门书院、考棚、文庙,曾为昭化小学、中学所用,相比彻底毁坏好得多。

2008年恢复重建昭化古城时,将中学迁至曲回坝,将原在龙门书院的昭化小学搬到考棚区域。

作为旅游,向游人展示一个完整的老昭化县城,这样做没错,但古城百姓却有意见,他们认为这样断了昭化的文脉,古城人气也随之陡降。一千多学生常年累月在城内喧腾,还可吸引很多家长和学区房,相比黄金假期爆满的游人在古城喧嚣,哪个更好更值,老百姓在做这样的比较。

四花蕊痛书断肠词

县衙侧屋挂有一幅花蕊夫人驿道骑行图。题有她的半阙《采桑子题葭萌驿壁》:“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声声都是断肠词。

后人在葭萌驿站的墙壁(费祎墓旁的残墙上)发现了这半阙小词。有好事者狗尾续貂,续了下半阙,不录也罢。显然,这是孟昶、花蕊夫人一行被虏去汴京的路上,在葭萌驿小憩时匆忙留下的。下半阙是悲愤写不下去,还是押役催促上路没有时间题写?

无论哪种情形,都何等悲凄,那未能题写的下阙该是何等哀绝。想起作家蒋蓝的诗:“花蕊夫人金纸闪动夤夜而走,在成都的水边,正如白梅吐完了玉屑,就只能吐血。”如花蕊般轻弱的女子,一瓣芙蓉诗心,怎承亡国恨之重?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据说她的《述亡国诗》是在宋廷当着文武大臣、面对赵匡胤的质问而作。大约宋太祖也难以跳出红颜祸国的思维吧!但是他没想到这位蜀地女子,除了美貌、文采,还有气节。 (元夫)

新闻推荐

真善美生命里的定海神针

谢红光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假是非、善恶美丑、诱惑陷阱,我们的定海神针究竟是什么呢?是知识?是能力?是信息?是资本?是人无我有的...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