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牛贩”到“养牛大户”的人生转变
本报记者曾媛
“我喂不起饲料,就喂它们玉米面、秸秆、草籽之类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大滩镇人,皮肤黝黑的哈志友神采奕奕地说。作为朝天区大滩镇新生村七组的“养牛大户”,哈志友有自己的养牛之道,他的自信有足够的资本。
记者来到“养牛大户”哈志友的家门前,半山坡上,修建的彩钢板牛棚以及新堆的土方伴随着的机耕辙,记录着他从过去到现在的养牛环境变化。而对哈志友来说,让他感触最深的则是自己从“牛贩”到“养牛大户”的人生转变。
“我在没养牛之前,一直在外面卖牛。”哈志友回忆说:“以前过的是起早贪黑的日子,还挣不了多少钱。”
长期在外奔波,哈志友有了想要回乡创业的想法,哈志友坦言:“我从小就养牛,现在为什么不自己养?”对于懂技术、了解牛习性的哈志友而言,缺钱,成了他将理想“变现”的唯一困难。
不过,在大滩镇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帮助下,2013年,他顺利拿到贵商村镇银行的农村小额贷款,随后开启了他的养牛之路。
刚开始,哈志友买了20多头牛,作为牛场的启动资源。为了更好喂养,哈志友一家人在旁边的坡地上,长期种植有30余亩的高丹草籽。农忙时节,哈志友寻到谁家的秸秆、玉米杆不要的,他便开车到谁家的田间地头,割了回去做牛的口粮。哈志友认为,只要养牛顺顺利利的,他和家人辛苦一点都值得。长期以来,哈志友的牛一直吃着“生态”的食物,不沾一颗饲料。从小牛成长为大牛,他家的牛需要两年半时间。
“现在我这儿有大大小小102头牛,基本都是老土牛(黄牛),一年收入有10多万。”经过4年的生养繁息以及哈志友4年的探索与辛苦劳作,牛场已取得实效。
这4年,哈志友不仅告别了“牛贩”的身份,还通过自己颇广的人脉关系,将养殖的老土牛销往成都、广元等地,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
在他家的半山坡上,牛棚旁边已开辟出一条新道,准备建更好的养牛环境……
新闻推荐
快查快办高效整改群众称赞市环保局回访中央环保督察移交的信访案件
本报讯(记者俞明月)8月31日,市环保局对移交给广元市其他部门办理的中央环保督察信访案件进行回访。相关部门在接到移交的案件后,快速行动,短时间内完成整改工作,获得了群众的认可。废机油处置费收费不...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