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放管服”改革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活水

广元日报 2017-07-03 01:15 大字

本报记者杨黎明

“非常感谢你们,真没想到能这么快把食品生产许可证办理下来。”6月5日,拿到证照的广元市山清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新任总经理张思斌激动不已,对昭化区食品药品和工商管理局食品股股长曾察不断说着感谢的话。

看似普通的证照,为何让企业如此感谢?办证背后到底充满了哪些艰辛?

近日,记者走进广元市山清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详细了解了该企业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遇到的难题。

回应企业期盼确保改革落地生根

位于昭化区国家食品工业园区内的广元市山清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大米生产与加工的食品企业,年加工产量可达24000吨。

2015年8月,原广元市山清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眼看该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即将到期,便组织人员到相关部门办理该证照,但总是因为软件资料不达标等问题,导致证照办理工作停滞不前,企业无法正常投产,后因企业经营不善而全面停产。

今年2月,区粮油购销中心重新接手广元市山清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对硬件设备进行了部分升级改造后,4月底开始着手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

4月初,市政府副市长、区委书记陈正永在调研时指出:要进一步盘活本地企业,服务好外来企业,全力保障生产,要深入实施县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相关部门要主动深入企业排忧解难,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为企业正常生产保驾护航。

随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壮带领相关部门来到山清米业有限公司,详细询问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重点对解决食品生产许可证、加工设备、营运模式、融资状况等困难进行了研究,现场明确了部门责任,列出事项办理清单,落实专人跟进督办。

让张思斌万万没想到的是,原本需要3个多月办理的证照,在40多天的时间里便拿到手了,快捷高效的办理时效和优质贴心的上门服务,让企业顿时又恢复了生机。

6月29日,走进该公司,整齐干净的办公室、准备就绪的生产车间、收拾一新的粮食储备库……投产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有序进行。

提升服务质量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服务满意不满意,企业和群众说了算。“政府不仅帮助我们建设厂区道路等基础设施,还给我们配备了县级领导当‘服务员\’”,张思斌打趣地说,“自重新开始盘活山清米业有限公司以来,联系企业的区领导便多次深入企业,为企业解决资金、办证、修路等难题。”

“‘放管服\’能否真正落地,关键在政府部门是否把企业所急放在首位,把每一件具体事项抓紧抓实。”王壮说。

高效服务的背后,正是该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深刻体现。据区食药工商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以往这类证照办理之所以所需时间较长,主要是因为大多审批权利都集中在省市一级,且审批环节较多,所需资料复杂,而如今却大不相同。

“粮食生产加工大米单元的审批权从省级下放到市级,大大减少了办理环节,有效节约了办理时间,另外,在证照办理之初,我们便第一时间介入,指导企业升级硬件设备,完善办证相关的软件资料。”昭化区食品药品和工商管理局食品股股长曾察介绍。

“企业预计7月中旬复产,产品原材料上主要依托我区王家、卫子、虎跳等地的优质大米。复产后企业力争把三清牌的大米做大做强做优,做到企业有效益,社会有效益,百姓有收益。”山清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学永说。

为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昭化区不断优化发展软环境,对重点企业实行全程代办制,畅通“绿色审批通道”,推行“一站式”服务,遇事“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办”,切实为投资者解决好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投资企业“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如今在昭化区,像山清米业有限公司这样通过简化审批程序、创新服务方式,因深化“放管服”受益的企业、群众不在少数。

自“放管服”工作推行以来,该区企业、农专户、个体在食品经营许可、广告发布等项目上共完成登记1500余项,从申请到领取证照的平均用时仅为国家法定时限的1/3,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群众。

新闻推荐

广元市启动“第一书记”文学征文活动

本报讯(记者张园)近日,广元市“第一书记”文学征文活动启动仪式在朝天区李家乡老林村举行,该活动旨在进一步加强脱贫攻坚宣传,营造脱贫攻坚宣传文化氛围。此次征文活动由市委组织部、市扶贫和移民工作...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