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单霁翔的故宫梦 把紫禁城完整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成都商报 2013-12-19 09:01 大字

院长名片

单霁翔,男,汉族,1954年生于北京市,祖籍江苏江宁,1971年1月参加工作,1985年6月入党,2002年起任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2003年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读研究生,并获工学博士,高级建筑师,注册规划师,师从两院院士、著名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吴良镛教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年1月初,单霁翔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建成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紫禁城,将在2020年迎来600岁生日。

现任故宫掌门人单霁翔有一个“故宫梦”———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履职以来,每天对院内的巡查已经让他走坏了20多双布鞋。

他弯腰捡起游客丢下的垃圾一年上千次。

比起外界赋予的种种头衔,这位北京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似乎更喜欢“故宫看门人”这个称号。

■成都商报记者 曾灵 综合报道

■插图 吴青松

我是故宫的“看门人”,我的职责是看好故宫。博物馆把每一位观众称作尊贵的客人,但对于故宫来说,公众才是主人。  

我是这种感觉,每当走进故宫院子之前要把故宫的工作证戴好,告诫我,我们的工作岗位是神圣的,我们应该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能够使故宫更有尊严,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建设的典范,这是我们的天职,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单霁翔/素描

没架子

有点“土”的副部级高官

脚上是适合田野考古调查的老北京布鞋或旅游鞋,语言鲜见“官员体”的痕迹,魁梧的身材加上平和的性格,让这位副部级高官显得有点“土”。与他给人的第一印象相同,很多和他相熟的人说,单霁翔的性格在官员中同样算得上“另类”。

“没架子”是第一个高频词。

一位多次采访过单霁翔的记者回忆,在每年全国两会的会场上,他是最有亲和力的委员之一,他会热心地将记者请进房间,对于提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会热情地打开电脑,帮记者拷贝资料。

在同事眼中,单霁翔没有所谓“官员层级”的概念,只要他知道哪里有文物受损,就会直接找相关官员,不论级别,不厌其烦地去讲道理、摆事实。

工作狂

一向以“敢说”著称

也是这个“没架子”的人,屡次出语惊人,仗义执言。

在全国两会上,他的提案总是受到媒体关注。“联合国机构质询故宫保护”、“建议故宫‘逐客\’”,单霁翔一向以“敢说”著称。北京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面临被拆除的危险,单霁翔看到媒体的报道后,坚决站在保护一边。在他的支持下,媒体的舆论监督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梁林故居得以保存。

这些工作成效的背后,是单霁翔“工作狂”的形象。一年中他有大半年在外地。

汶川地震后,单霁翔是第一批奔赴灾区的人之一。当时灾区的一些文物受到损坏,单霁翔带队到一线考察。余震非常厉害,为了考察羌族碉楼受损情况,单霁翔不听劝,一个一个钻进去,哪里有裂缝,哪里有破损,硬是看了个遍才罢手。随行人员悄悄评价他“太拼命”。

据悉,这种“太拼命”甚至在国家文物局被“批评”过,一次去检查湘西某文物的保护情况,单霁翔一下飞机就驱车赶往前线,结果一路上泥石流塌方不断,后来局里的人知道了,“批评”他:“你的身体不只是你自己的,知道吗?”

单霁翔主持国家文物局的十年,正是全国文保工作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严峻时期。

在任期间,他着力推动大遗址保护;历时10年、全国2600多家文物收藏单位近万名文博工作者参与的国有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圆满完成;全国166万余件国有馆藏珍贵文物告别纸质卡片手写登录的时代,实现数字化管理;历经5年,规模浩大的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汇集工作———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圆满完成。

学者风范

“车上”“厕上”“枕上”,

都是他的学习时间

2003年,年近半百的单霁翔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两院院士、著名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吴良镛教授,2008年获工学博士学位。这样的学历背景,让这个副部级官员具有学者风范。

单霁翔不仅自己练就了可以坐在车上用电脑写稿子的特长,也培养了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据了解,在国家文物局期间,他身边共换了5个秘书,能坐在行驶的车内写稿干活,是每个秘书必过的一关。

在任期间,单霁翔几乎以每隔一至两年一本专业书籍的速度推出自己的著作。

身边的人说,单霁翔出书跟一般官员出书有几个不一样的地方。第一,他从不占用工作时间写书。据他的一位同事说,单霁翔所有的书稿都是在工作之余完成的,“车上”、“厕上”、“枕上”都成了他的学习时间。第二,他从不用公款买书送人。

工作之余,他会参与一些学术性论坛。一两个小时的讲座,纵论古今中外,只要一讲起文化遗产保护,他就滔滔不绝。

这种学术研讨类的活动,他基本上不拿稿子。边放PPT,边讲述自己在国内外各个文化遗产地考察的心得、体会、思考,照片上的每一处建筑、每一条街巷,他都实地考察过,这些用双脚丈量过的地方,又何须照本宣科?

“每一次跟他采访,都会对文化遗产有更新的认识。他总是能给你更深刻的角度和思考。”一位多次采访过他的记者说。

在他的倡导下,近年我国对传统文物保护的理念有了新的转变。从文物到文化遗产,从单个文物保护到整体保护,从“古董”保护到近代遗址纳入文保范畴,理念的改变正与世界接轨。

印象/单霁翔

台北朋友眼中的单霁翔

亲和力、执行力、

学养造诣令人折服

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公共事务室主任、现南院处副处长 苏庆丰

近几年来,我因为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公共事务室主任的关系,与单院长在台湾有过几次近距离的接触与观察。

第一次是2011年6月,他以国家文物局局长身份来台参加“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我曾陪同他至澎湖游访,第二次是今年4月,他来台做同年1月台北故宫冯明珠院长率团参访北京故宫的回访,我曾陪同他至金门游访。由于这两次陪同机会,令我对他的亲和力、执行力以及学养造诣各方面均极为折服,以下略举数例说明之。

单院长于考察中,均坚持与随行者住同样等级的客房,有时虽然接待方特别善意安排,但他均一概予以坚决婉拒。

单院长可以跟大伙在万华青草巷口喝苦茶,在宁夏夜市摊贩吃蚵仔煎,展现他的亲和力。

今年4月,单院长来台时,正值北京故宫积极推动“无烟紫禁城”,来台期间对任何禁烟标语与警告标识均不放过,一定拍照带回参考,可见其认真程度。

单院长在台北故宫对同仁及义工演讲,首度以“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为题,作了精辟的演讲,其雄才大略以及旺盛企图,赢得满堂彩。

单院长每到一个景点都会搜集钥匙圈,且钥匙圈必须具备五个条件,一是必须金属制造,二是必须有当地景点名称,三是必须自己购买,四是必须当天购买,五是一个景点只能买一个。据了解他迄今已搜集五百余枚,这是他20余年来赴世界各地考察访问时,顺带的重大斩获,他表示未来可能搭配相片与文字办展,可期待之。

成都朋友眼中的单霁翔

他敲字时

我们一般不会去打搅他

成都博物院院长 王毅

文博圈子不大,成都博物院院长、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队长王毅与单霁翔相熟很多年了。在成都公开场合最近一次看到单霁翔,是在去年天府广场的石兽挖掘出来的时候,他到了考古现场,仔细端详这只“萌物”,“那次是他从汶川回来,借道成都顺便看的。”王毅说。

说起单霁翔,王毅提得最多的是“感动”,“汶川地震,他在许可下第一时间赶到四川,我记得当年和次年来了至少20多次。”从都江堰到北川到广元……单霁翔将灾害损失大的地方都一一看过,“和群众干部走得很近。”

对于易被单霁翔“感染”这一事,王毅在夸单霁翔对工作很有热情、思维活跃和勇于探索之外,还表示“和他一起工作很累,不仅是身体很累,比如那些文化遗产,再偏远的地方他都要一一去看,大江南北一路走过来。”王毅用了“罕见”两字,但他表示,自己也是被单霁翔的这种敬业的激情“融化”了,“这10多年,也是大家对文化遗产从不重视到越来越重视的过程,他是个建筑师、规划师,故宫在他的管理之下也越来越生机勃勃。”

“我知道他的内心世界。”王毅说,“他和成都很有缘分,十多年来感情已经非同一般。”王毅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单霁翔和成都的缘分伴随着成都许多的重大考古发现,从金沙遗址,到船棺遗址,到水井坊街区打造,到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成都博物院奠基他也来了。”王毅说,这么多年成都很多基层干部和单霁翔都已不是单纯的上下级关系,“是同事、朋友,亦师亦友,我们可以争论问题,称得上是革命战斗友谊。”王毅称,他们之间的默契就是,单霁翔经常在出差途中,一个人就拿出电脑在那里敲文章,“你看他发表了很多论文,他在敲字的时候我们一般不会去打搅他。”

新闻推荐

捆绑婆婆致死 越南新娘受审

12月24日上午9时,备受关注的越南籍被告何氏庄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在广元市中院开庭审理。广元中院通过新浪微博对庭审过程进行了同步网络直播,为川内首次。翻译人员现场为被告人提供翻译。法庭上,控...

广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元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