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北川倾力打造“感恩文化”

绵阳日报 2012-02-20 13:15 大字

本报讯 “万物含情迎远客,种下友谊百花开。爱洒羌山,恩重意长……”,在北川曲山镇石椅羌寨,70多岁的羌族“支客师”母广元每天迎接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时,都要高声朗诵自己创作的欢迎辞。在北川擂鼓镇吉娜羌寨,“羌寨印象”餐馆老板王成勇在门口挂着一条横幅:“共产党真好!”在北川,每到“十一”等重大节日,村村寨寨的老百姓都自发地在屋顶上插一面国旗,表达他们的感恩之情。感恩,已经成为这块土地上最动人的表情。

北川是“5·12”特大地震受灾最重的地方,也是震后得到关爱最多的地方。灾后重建中,北川倾力打造“感恩文化”,以此作为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再造一个新北川”如期实现后,北川确定了“大禹故里、中国羌城、大爱北川”的主题宣传语。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斌说:“大爱北川,就是让世世代代北川人永远记住,北川是一个用爱心托起的地方。”

去年下半年以来,北川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感恩·奋进”主题宣讲教育活动,20名县级干部分别到23个乡镇和7个党政群团口进行宣讲,以“为什么要感恩”和“如何感恩”为主线,通过横向、纵向对比,以大量事实和翔实数据,充分展示了各级党委、政府对灾区人民的巨大关爱,生动展现了山东对北川的无私援建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形象地说明了北川人民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引导群众摈弃“等靠要”的思想和“斤斤计较”、“相互攀比”的小农意识,树立文明诚信、自立自强的观念,使“感恩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活动直接听众超过20000人次,进一步凝聚了群众感恩奋进的共识。

北川还精心打造了原生态羌族风情民俗歌舞剧《禹羌部落》。该剧在展现古老神秘的羌文化的同时,对灾难面前羌族儿女不屈不挠和心怀感恩的诠释,更是催人泪下,打动了无数观众。该剧从去年10月第一次展演以来,已演出12场次,受众超过2000人,逐步成为北川“感恩文化”的载体和北川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为了让“感恩文化”成为这块重生之地永不磨灭的印记,北川还将把新县城建成“中国感恩文化城”,根据“大禹故里、中国羌城、大爱北川”的主题宣传语,设计统一的形象宣传标志、编撰导游讲解词、打造常态化民俗歌舞演出、印制旅游线路产品宣传折页、制作整体形象宣传光盘和多媒体宣传片;同时,做好宣传期刊,建立旅游网站,创作北川形象歌曲等,形成北川独特的感恩区域形象品牌。

(本报记者王官伦 张强)

■点评

让“感恩”成为“绵阳文化”的一抹亮色

一个地方的文化,是从这个地方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从人们心底里流淌出来的。“5·12”特大地震后,绵阳得到了全国人民、海内外同胞的巨大关爱,感恩之情就是从地上生长出来的、从人们心底里流淌出来的。感恩,理应成为绵阳文化的一抹亮色。

让“感恩”成为“绵阳文化”的一抹亮色,需要拿出具体的行动。北川“感恩文化”建设有两个做法值得借鉴。一是开展“感恩奋进”主题宣讲活动,向老百姓讲清楚 “为什么要感恩?”、“如何感恩?”以此求得感恩文化建设的最大共识。二是丰富“感恩文化”的载体。感恩是一种感情,需要载体来传递,北川把“感恩文化”建设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让感恩之“魂”附在产业之“体”上,找到了“感恩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感恩文化”建设才刚刚起步,如何使其成为“绵阳文化”的一抹亮色,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李永斌)

新闻推荐

情牵民生民意 关注绵阳发展驻绵全国政协常委带着10多份提案赴盛会

本报讯昨(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京开幕。肩负着绵阳人民的重托和期望,驻绵全国政协常委朱祖良带着10多份提案资料赴会,这些提案资料涉及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农村卫生...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