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人岑参的成都笔记(上)

华西都市报 2020-02-20 01:58 大字

岑参画像。

青城山朝阳洞,为道家清修之处。

成都贡院前的石牌坊。

都江堰上的木桥。

□许永强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11月,诗人岑参出为嘉州(今四川乐山)剌史。在赴任的路上,剑南西川兵马使崔旰杀西川节度使,据成都,自称留后,西蜀大乱。大历元年(766),杜鸿渐受代宗之旨,以使相出镇西川,平定崔乱,岑参即随其入蜀。直到大历四年(769),岑参客死于成都旅舍,共有四年的蜀中生活经历。

蜀地山道 鸟去难过壁

岑参(约715-770),唐代江陵(今荆州市)人。其诗歌风格与高适相近,并称“高岑”。早期诗以写景、抒怀、赠答为主,其山水诗清丽俊逸、语奇体峻,边塞诗具有空前开阔和雄奇瑰丽的风格特征。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至唐代宗时期,中国南方涌现出新型的三大都会,即建康(南京)、益州(成都)、江陵(荆州)。三国以后,成都就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的称号。唐代的成都更是“土地膏腴,物产繁富”(杜甫《为阆中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文人士子,多有入蜀避难者,间接地促进了成都文化的繁盛,使其成为当时中国西南城市之冠首。《岑参集校注》辑录岑参100多首诗歌,其中在成都创作的诗歌就达30首。所创作的诗歌表现了感时和隐逸的思想。这无疑是诗人留给后世的成都记忆,成为了解唐代成都,对唐代成都城市研究以及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关系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成都位于川西北高原山地和川中丘陵之间,四周环山。要想进入成都,必经险峻高山。成都之山巍峨雄壮、蜀道艰难,是成都城市的自然风景。唐代诗人早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的感叹。大历元年,岑参得到杜鸿渐的举荐,由秦入蜀。蜀地的山道着实让岑参记忆深刻——

《早上五盘岭》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畲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为杜元帅盼判官》不知造化初,此山谁开坼。双崖倚天立,万仞从地劈。云飞不到顶,鸟去难过壁。速驾畏岩倾,单行愁路窄。平明地仍黑,停午日暂赤。凛凛三伏寒,巉巉五丁迹。与时忽开闭,作固或顺逆。磅礴跨岷峨,巍蟠限蛮貊。星当觜参分,地处西南僻。

诗作中“五盘岭”之曲折、“剑阁”之雄壮,是岑参对蜀地的第一印象。五盘岭是唐宋人过往秦蜀陆路必经之路,自古以曲折难行著称。“剑阁”在唐代早就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雄奇的剑阁作为四川的北大门,在岑参看来是具有“双崖倚天立,万仞从地劈”的雄壮和瑰丽,对出生在江汉平原,后又多在关中平原生活的岑参而言,的确有着强烈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

游历青城 交友龙溪奂道人

青城山,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此山面朝成都平原,西高东低,有36峰、8大洞、72小洞、108景,不仅自然风光怡人,而且宗教人文气氛浓郁。东汉时,张陵就于此创建道教。“汉末,沛国张陵学道于蜀鹤鸣山,造作道书,自称‘太清玄元’”,自后青城山的道教举世闻名。唐代李白于青城山隐读,更传为后世佳话。唐代的文人大多有道教情结,道教使诗人的诗具有仙风道骨的艺术特色。道教、道士在唐人诗作里有着丰富的记录——

《寄青城龙溪奂道人》五岳之丈人,西望青瞢瞢。云开露崖峤,百里见石棱。龙溪盘中峰,上有莲华僧。绝顶小兰若,四时岚气凝。

岑参与青城龙溪奂道人有交往,自有书信往来。诗中虽未能直接说明他到青城山游历的记载,但诗中“云开露崖峤,百里见石棱。龙溪盘中峰,上有莲华僧”,即是对青城山美景的描绘,“崖峤”“石棱”“龙溪”等,成为青城山美景的写照。

思念江陵感时伤乱渐消沉

岷江是成都最为著名的河流,两岸渡口商业繁荣、城市文化发达。自战国时期开始,“方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巴楚水上交通畅通。唐初王勃的名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即是描写唐代成都岷江渡口风物的。唐代岷江流域经济文化相当发达,是西蜀各类商品的集散地。岑参作为城市的“闲逛者”,更触发了他对故乡江陵的思念——

《江上春叹》腊月江上暖,南桥新柳枝。春风触处到,忆得故园时。终日不如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笑弱男儿。

《酬崔十三侍御登玉垒山思故园见寄》玉垒天晴望,诸峰尽觉低。故园江树北,斜日岭云西。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高山徒仰止,不得日攀跻。

《江上春叹》这首诗作于大历元年十二月,成都春早,虽在腊月,却已蕴含春天的气息。成都河流众多,有府河、南河、沙河、江安河四大水系。“盖水出于岷者,皆谓之江;出于江而别流,别而复合,皆谓之沱”,岑诗中所提“南桥”即处岷江内江上,诗人处于成都城市繁华地段,作为城市“闲逛者”,岑参当时已被罢嘉州刺史之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进而思及故乡江陵。玉垒山也处于岷江流域,玉垒山游人稀少,山林幽静。在成都的城市和山林,引起“闲逛者”思乡之情,这些情绪与成都相结合成为成都城市文化记忆和符号。

成都建筑 里闬盘二江

对于历史悠久的城市而言,城市中的古迹是城市建筑中最具有历史意味的部分。与政治得意时不同,此时岑参内心对国家内乱而伤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感到无比烦忧。城中的风景名胜,往往能为诗人内心提供片刻的舒缓。唐代成都的张仪楼临剑南西山和岷江而建,登楼俯瞰全城成为岑参排解心中忧愁的最好方法——

《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常爱张仪楼,西山正相当。千峰带积雪,百里临城墙。烟氛扫晴空,草树映朝光。车马隘百井,里闬盘二江。亚相自登坛,时危安此方。威声振蛮貊,惠化钟华阳。旌节罗广庭,戈铤凛秋霜。阶下貔虎士,幕中鹓鹭行。今我忽登临,顾恩不望乡。知己犹未报,鬓毛飒已苍。时命难自知,功业岂暂忘。蝉鸣秋城夕,鸟去江天长。兵马休战争,风尘尚苍茫。谁当共携手,赖有冬官郎。

《张仪楼》传是秦时楼,巍巍至今在。楼南两江水,千古长不改。曾闻昔时人,岁月不相待。

岑参经常到张仪楼观赏城市美景。诗作中“车马隘百井”反映了唐代成都城市的繁华和街道的“井”字布局,体现了成都历史城市的基本肌理。明代《府治三衢九陌宫室图》以及清代康熙、乾隆、光绪年间的成都地方志,都对成都街巷有所描绘和记录。唐代诗歌作为一种文献的证据,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岑参此诗中“车马隘百井,里闬盘二江”就是重要的城市文献。诗作前句反映了唐代成都车水马龙的繁荣的城市面貌,展示了城市经济和交通的发达;“里闬”指唐代成都的城门,“外则轨躅八达,里闬对出,比屋连甍,千庑万室”。共同反映了唐代成都城市的基本格局,即依山傍水,依水而建,城内道路纵横,民居相连,城中的建筑密度比较大。另外诗作还反映了成都城市营建与自然、河流的关系。

新闻推荐

一道守护生命健康的防护墙 记剑阁县剑门关镇中心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李林元

工作之余当炊事员凌晨时分,天下着蒙蒙细雨,寂静的大街上只有几点昏黄的灯光,整个剑阁县城已进入了梦乡。这时在G5京昆高速公...

剑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剑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