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热 文学青年激情燃烧的岁月

成都日报 2018-11-25 05:16 大字

1986年,舒婷、北岛、谢烨、顾城、李钢、傅天琳在望江楼公园留影肖全 摄影

温志航

上世纪80年代初,神州大地文学艺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文学青年成为最骄傲最时髦的词汇。雨过天晴,热爱诗歌的青年或重新背上书包,或腋下夹着一本戴望舒、徐志摩、席慕蓉的诗集,或自行车后架上夹着一本诗稿,或手上拿着一本笔记,扬眉吐气走在蓉城的大街小巷。北岛、顾城、舒婷等诗人来成都参加诗会,在蓉城的马路上开心放歌……大家满怀希望与理想,充满激情与疯狂。激情燃烧的岁月,诗歌万岁!青春万岁!

星星之火,诗歌燎原

“天上有三颗星星,一颗是青春,一颗是爱情,一颗就是诗歌。”1979年四川《星星》诗刊复刊,卷首语的这句话成为文学诗歌潮的最好注脚。成都文脉悠长,文学青年十分活跃。当被禁锢了十年之久的文学艺术如冰河解冻,一泻千里!当时的东城区文化馆地处市中心青石桥南街76号,在深宅大院黑漆大门里,有一大批做诗人梦的青年,被一本油印刊物《红杏》深深地吸引。这本1980年创办的综合性文艺杂志,每期约100页,容纳10万字左右。尽管十分简陋,它却激励着一批跃跃欲试的文学青年。刊物取名《红杏》,既富有时代气息,又颇具一点诗意。文化馆成立小说、诗歌、戏剧、歌词、曲艺创作组,一时间青年们蜂拥而至,讲座、交流、诗会、笔会频频进行。《红杏》第一次以区文化馆、工会、团委名义共同发起征文活动,一个月内就收到小说散文130余件,诗歌210多首;到1983年,作者已经达到140余人;到1984年共发诗歌、小说、散文、剧本、曲艺等作品共计160万字,300余件,其中20%左右被全国各地报刊、出版社、电台、电视台选用,不少作品获得全国、省市级文艺创作奖。作为其中一员,我常自豪地对朋友说:出色的演员可以在简陋的舞台上演出精彩的节目,一样可以赢得喝彩的掌声,关键是质量!

青春万岁!诗歌万岁!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红杏》特邀名家流沙河、陈犀、戴安常、木斧、火笛、徐联、杨字心等上门讲课和辅导。著名诗人雁翼、傅天琳、尹在勤、王尔碑、陈犀、张新泉等分别给《红杏》撰写诗文。

1981年初秋,流沙河老师应允来讲课,事前特意询问诗社队伍规模和创作水平。他说,你们想听什么,我就讲什么,只要对大家有帮助就行。他提前半小时来到会场,被诗歌“追星族”团团围住,大家问这问那,他一一耐心解答。开讲了,室内鸦雀无声,诗友们洗耳恭听。“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真切地表达了游子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情怀,一首《乡愁》拉近了海峡两岸距离。当时很多爱好诗歌的年轻人特别推崇一本诗集《台湾诗人十二家》,这首如今脍炙人口的《乡愁》就收录其中,书的编者正是流沙河。得益于他的推介,余光中、洛夫、郑愁予、痖弦等台湾诗人的作品进入大陆。在讲堂上,流沙河对这些诗人的作品讲得声情并茂,我辈凝神细听,如痴如醉。他还结合诗歌中的形象、意象、具象的运用,讲解现代诗歌创作技巧。先生渊博的知识,风趣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给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结束后,诗友们围拢不停提问,万分不舍。

我还记得诗人陈犀那张南方人的黑黑面孔,那一口带着福建口音的四川话风趣幽默。他声情并茂地讲一首描写昆明西山的诗歌:“人家写西山的睡美人睡了,我就写:西山的睡美人醒了。醒了比睡了更有诗意,更令人寻味!”短短的一句话,道出诗歌创作的真谛,让我铭刻在心。我特别记得1984年夏天,余秋雨应成都市文联邀请来蓉讲课。那天,他身穿芭毛色T恤衫,下穿派力司灰色长裤,一口江浙普通话,讲得娓娓动听。其中有一句我终生难忘:戏剧舞台上的道具,不能多也不能少,一切要为剧情服务,假如舞台墙壁上挂着一杆枪,它一定要在后面的剧情中发挥作用。后来读《契诃夫谈创作》发现这段话,佩服先生的先知先觉,对于写诗撰文的人来说,我茅塞顿开!

老师们鼓励大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创作组上剑阁、下宜宾、走广汉、赴简阳、登青城……写下无数优美诗篇。1982年《红杏》同西城区诗歌组联合在人民公园紫薇阁茶厅举行“迎春诗会”,远在都江堰的《萤》诗社也闻讯赶来,参加者达200多人。著名诗人流沙河、孙静轩、雁翼、白航、陈犀、戴安常、刘滨等欣然出席,或朗诵自己的新作,或热情洋溢即席发言,把诗友心上的烈火点燃。联谊会上,笑声、欢呼声、掌声不绝于耳,老诗人雁翼激动站起来,挥着握成拳头的右手高呼:“青春万岁!诗歌万岁!”老诗人孙静轩用富于感染力的声调朗诵诗歌,现场的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长时间在大厅回荡……这真是一场值得珍藏和回味的诗歌联谊会!

新声剧场万人追星

1986年,为庆祝创刊30周年,《星星》诗刊评选“最受喜爱的10位当代中青年诗人”。同年12月,颁奖仪式暨“中国·星星诗歌节”在成都举行,这是“文革”之后全国规模最大的诗歌聚会之一,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盛事。

当时北岛、顾城、舒婷等“十大诗人”住在成都花园宾馆,在新声剧场做了一场朗诵会。“保安抱着一堆各式笔记本走进来,请诗人们一一签名。两小时过去了,坐在化妆桌上的顾城面色铁青:我不管,我要出门,我要回去!他一把拉开了门,气势汹汹地往外闯,诗迷们见顾城出现了,欣喜若狂蜂拥而上,他却用胳膊肘左右开道,杀出了一条‘血路’。”据著名摄影师肖全回忆,顾城、北岛等人当时都领到一百块钱的“舞台演出费”。顾城激动不已,开玩笑说:“成都人太好了,干脆我在这儿办讲座,卖门票,直到剩下一位听众。”

在那个疯狂的诗歌年代,我也是那场诗歌朗诵晚会的亲历者,亲眼见到了北岛、舒婷等人的风采。会场上追光灯摇曳一闪一闪,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台下人声鼎沸,吼声震天。会场上很多人拼命往前挤,希望能清楚地看“偶像”一眼。站在过道上的我好不容易挤到前面,看见诗人们笑容可掬地站成一排。大家凝神屏息地凝望着,我也抬起热切的目光,寻找心仪已久的诗人的面孔。听到诗人朗诵各自的代表作,我的脑海在翻腾,热血在喷涌!我感受到他们的诗是生命激情的直接流泻,是内心深处奔突的喷发,他们的激情来自对光明的执着追求,彰显的是一种人格魅力。

后来诗人们还到望江楼公园游玩。肖全在《我们这一代》中写道:“我们在公园里玩得开心死了。北岛像个小孩,跑几步坐在草地让我拍照,顾城、谢烨在竹林里用枯藤制成花篮戴在脖子上……太阳西下,天色不早了。我们坐上一辆小中巴,大伙儿余兴未减,北岛、李钢带头唱起俄罗斯民歌: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护送我的爱人上战场……”歌声笑语飞出窗外,诗人的歌声飘荡在成都的马路上。

为工人读诗

顾城为成都报纸写诗

那时诗歌并不仅仅受到文学青年热爱,更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那一次,北岛、顾城等声名显赫的诗人还走进成都工程机械厂,与基层职工见面。当喜剧演员舒春阳笑逐颜开地走上舞台,一一介绍全国各地的诗人们,台下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北岛看上去那么文弱,清瘦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我读过他的《回答》,那振聋发聩的警句、清醒的思辨与直觉产生的隐喻,震动中华!敬佩之情让我睁大眼睛,恨不得把他的面貌吸进脑海,牢牢地关住。舒婷端庄大方地上台了。她身材高挑,略带病容,性情淑静而温存,那一首《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令吾辈欢呼、吟诵了好一阵子,台下顿时响起热烈掌声!顾城上台时,我特别注意到他那忧郁的眼睛有孩子般的纯稚和梦幻的色彩,台上的他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吟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李钢上台了,平头、牛仔裤、一双大眼睛,我至今不忘这位身材魁梧、浓眉方脸,相貌威武的男子汉……晚会后,顾城走下台,一件米黄色风衣裹着他矮矮的身躯。他与我亲切交谈,举止谦虚谨慎,北京话十分地道。我递上名片,作为成都工人报副刊编辑热情地请他赐稿,他欣然同意。想不到的是一周之后,我就收到他从北京寄来的诗稿,这首小诗立即刊用。

新闻推荐

筑牢安全网络提升急救能力广元市组织开展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急救演练

本报讯(记者樊伟)在完善全市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体系建设中,13日,市卫计委组织全市医疗卫生单位、妇产科、新生儿科负责人...

剑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剑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