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翠云廊”命名者乔钵的传奇人生(下)

广元日报 2017-07-01 01:25 大字

依稀可辨的乔钵草书“龙泉”

郭子松摄

解放初期的剑阁古城普安

余加兴摄

郭子松酷爱山水

乔本为豁达之人,性格开朗,朋友说他来西川“潦倒况瘁,亦绝无龌龊之态”,“爱尔悲歌士,官卑志不违”。在剑州期间他的《自赋》,风趣地给自己画像,“……时探奇而蹑险,随老猿以移树;时凭波而跳浪,则披发以长歌。……足踆踆其不倦,颜不醉而微酡。……与天地而相磨”,这些白话般的诗文阐明了他喜欢大自然、嗜好行走的志趣。

其实,早在出仕之初,他发现统治阶级与期盼的差别较大,特别是深感“任官为奴”、“国破家倾忍死辱”的迷惘,但是辞官得不到批准,曾请假“两度渡海,独居海岸环绝处”,孤身一人在东海蓬莱岛生活了数个月。

客观现实所致,治理这样一个州并不需要这位会“弹钢琴”的乔老爷日夜守在州府。在公干之余,他重新拾起了“平生山水癖”的志趣,花甲之年挥洒着青春的好动,边走边吟,在剑门山区留下了这位“九尺不够,七尺还多。眼如秋鸪,口一悬河,鼻独高而比岳”的身影。

剑门关,素称剑阁,他来到大、小剑山,由当地人引路,留下了张献忠攻打剑门的珍贵文史资料,《剑阁行》记载“……却说于今二十年,献贼败怒屠三川。两次兵从剑阁入,全蜀惨祸州当先。……生儿长成十三四,知有剑阁空关名。……我辈生原剑阁人,咫尺之间渺河汉。……指点关破时,山堆腐肉川血流”,这是剑门关史上众多战争中留下最早的现场描写。

黎渊石砚因产于青川竹园“黎渊里”(古属剑州)而得名,真正出名还与乔钵相关,乔由普安翻越金子山到三郎,见石砚果然与众不同,赞叹不已,采砚送京城朋友,并撰文《黎渊石砚铭》:“龙坡北峙,剑阁东排,黄沙马鹿,黎渊以开,崇山之阴,寒泉之底,冻雪凝骨,苍云润理,于万斯年,……端不独兄,歙不可弟,宝此文坛,泰山而砺。”

到江口,留下《过江口》“嘉陵南下小溪斜,带出春残片片花”。对嘉陵江、清江河纤夫的苦难深表同情,以一曲民歌调《上滩哥》表达了其家属的眼泪,“下滩容易上滩难,怪杀郎君只上滩。上滩离君是以远,郎君力尽侬泪干”。下乡途中对一处石滩景致饶有兴致,竟然露天睡了一宿,“今宵宿在石滩中,我也浑身作雷想”。拜孤玉山《题邓艾墓》,赏龙泉涧《题安乐泉》。似乎对涨水、瀑布、泉水情有独钟,甚至夏日夜游,写有《又饮龙泉涧》、《中秋饮龙泉涧遇雨》等多篇。

金子山高峻崎岖,也没有游离过他的视野,通过攀爬发现奇峰异壑间有通黄沙、雁门的小道,乔钵说:“五峰具体尖圆,非支脉可比,盖其负气全也”,取名为“五子晴岚”,成为当时剑州八景之一。人迹罕至的五子山,有神秘莫测的龙洞,相传能预兆来年丰欠,他不顾年事已高,与农民上山祈祷,“扶筇过二里,上下遭数跌”,留下《五子山祷龙窟》。确实,这位人生暮年还发烧的驴友,每登高就一阵狂喊,走累了以草为床,他说“每登高以孤啸,或籍草而眠,莎栖迟偃,仰曳杖婆娑”。

乐此不疲的山水嗜好,也倾注了非同寻常的剑州思考。州城南有与学宫相对的天榜山,上有横石如榜,处于剑阆驿道出口之侧,他派人索性把剑州在历朝历代金榜题名的科名刻其上,涂上红色,“如题雁塔然”,取名“小月台”,既让本人及家族有自豪感,又成为一道鼓励学子争取功名的人文风景。

他在剑阁朝山谒水的印记莫过于题写翠云廊。境内驿道经明知州李壁整治,两旁翠柏150年后“皆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剑、阆、梓间形成三百余里的立体化驿道,他挥笔写下千古绝唱:“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露。两旁古柏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滑阴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休称蜀道难,错莫剑门路”,将驿道与生命演绎得淋漓尽致。千年中国诗人成群,有诗句流传的诗人寥寥无几。这首诗原名《剑门路》,他离职时更名为《翠云廊》,很快出彩大江南北,他为皇柏古道当起了最早的导游先生。迁城大梦

如今的剑阁县城已于14年前迁址到40公里外,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早在清初,乔钵在剑州任上就提出了迁城到离城北半里的汉阳山的想法。他有一双穿透黑夜的眼睛,他的心中琢磨着剑州的未来。

城市为兵锋指向,其兼具的固守功能一直被政治家、兵家看重。不大的州城在明以前就屡遭破坏,乔上任时的官署早已经破败不堪,任初不得不带头捐资重修廨舍。他洋洋洒洒写就《迁城议》:“城居剑阁之南,为入蜀孔道,自古用兵者必出剑阁,则州为首害之地。城东南逼河,时有水患,南北西皆处高山之麓,……无怪乎其屡失也。睇观城北半里有汉阳山焉,山顶平衍,较州城更大,三面有陡崖,……真天府矣。……有力而行之者,功在万世”。这在冷兵器时代是颇具远见卓识的,这样的考量出自州城先天不足的地理环境和千百年来惨痛的守城教训,如果说剑门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相隔仅30公里的州城则是易攻难守之地,几无军事价值可言,还大大消抵了剑门“蜀北屏障”作用。

前不久,张献忠彭山江口沉银被挖掘,这位农民军领袖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饱受争议的“张献忠屠尽四川人”一直为现代史学界质疑,而乔钵在《颂李少保平蜀》中说“狡贼娃计偏安,妄意图蚕蕞。北阻剑阁险,东恃巫峡峰……及知事无济,逆施倒行锋,……下令屠州府,积尸高于墉。……遂令亿万户,千里无人踪”,“下令屠州府”是否为“屠川行动”提供了罕见的实证,这里不作讨论。剑州城在明末再次在劫难逃。

普安两遭张献忠部队打仗如同打猎一样的破城劫掠。第一次从川东进入的张部向北退出,剑州被攻破后,豪门富室被一扫而空。1637年,张部再由北入川,攻剑门受阻,绕江口快攻剑州,虽经官民一致顽强死守,州城仍然迅即被破,“城陷,知州徐尚卿自缢死,州人杨于鼎率子侄诸生令青等督众巷战。贼怒,支解以死,子侄皆被杀”,“义仆王承祖举人梁绳武之老仆也,流贼屠剑,其主全家遇害”。

亲历了明清之际血淋淋的改朝换代,乔钵尤其看重城市的关防。就在来剑13年前已是顺治八年,仍有遗臣反清复明,作为根据地的浙江舟山惨遭清军三路围攻,最终1万8千余人同日殉难。当时舟山城凭借地势苦撑了一个多月。作为清军参军的乔钵施善举火化合葬,勒碑横书“同归域”。舟山及川北的亲身见闻,他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说起前朝都不信,倒持纱帽笑先民”,“百年太平,自古难之,安则忘危,人愚可叹耳,独不念杀人盈城之日乎?”

“与其修旧,不如迁新”的迁城大梦,“惜此时物力不足,姑存此议以俟后之有议者”。1671年,乔钵之后的知州刚上任就遭遇“民变”罹难,这也佐证了“迁城”的必要性。虽非理想之地的迁城议闪烁着古代为官者的智慧光芒,清初名著《今世说》由衷赞叹乔的胸襟:“乔文衣夜半过午门前,万籁俱寂,猛思日中百亿生灵,今归何处?”2003年剑阁成功实现了另一种意义的县城迁址,乔钵若在天有灵,当泉下有知。

乔因军功受赏却用来“以赉军士”,而自身却穿着破旧被姑母嘲笑,可谓“冰雪幽人气,琴书侠士心”;他是敬业的,肩负护卫恢复省府的成都不敢松懈,连内弟、女儿去世也只有通过书信了解,与家人“三年得一晤,万里亦奚睽”;他60岁时写有《六十初度》,63岁时写有《不道》,诗中渴望早日“归里”。在剑州超常任期七年有余,最终由于摧粮问题,一片好心得不到支持,“因忤上宫,于是郁郁成疾,卒不起”。1672年,乔钵去世后不久,王士祯隔着嘉陵江挥泪题《望剑州怀乔文衣》:“次公狂自好,名字满人间。才士无高位,吟魂寄百蛮。音书湖口县,生死剑门关。太息青蝇吊,交州几岁还”,这大概也是对他才华、德政、人品的总结性注脚。乔在清代《剑州志》中的“名宦祠”中,雍正版未见,但同治版列入,是清任职剑州100多位知州入选的8位名宦之一。他把生命最重要的时光交给了剑阁,虽未惊世骇俗绽放,却留下了让人惦记的永恒。

新闻推荐

剑阁县召开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汇报会

本报讯(记者孙汉)23日,剑阁县召开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抓好当前工作汇报会,向市委督导检查组汇报全县学习宣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经济工作“双过半”及脱贫攻坚、稳定经济增长等当前重点...

剑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剑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