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汉凉小道或添证邓艾墓确在剑阁

广元日报 2017-06-03 04:05 大字
早已残破的邓艾庙

孤玉山远观

郭子松文/图

去冬以来,剑阁古城近郊北庙孤玉山麓,早已坍塌的一处古墓前不时热闹起来,原来是来自广东梅州的邓氏海内外宗亲联谊会,前来祭祀他们的先祖——三国名将邓艾,并谋划着修缮古墓。

随着观光时代的到来,到处都生长着盛世风景,尤其是在三国文化扎堆的川陕甘结合部,连诸葛瞻、马邈夫人李氏等发生战事之地都已“穿靴戴帽”开始打造,这让人们对他们的克星的长眠之地、一截已经封存的历史充满着些许期待。于是,再次伫立邓艾墓,登顶孤玉山,穿行汉(阳)凉(山)小道,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忽又掀起涟漪,不断泛涌出这位横空出世、豪迈悲壮的英雄的不解之谜。

断碑残坟

出绵广高速金子山站东行,孤玉山位于剑金公路中段,横连剑门山脉,圆峰突起,林木茂密,形似玉球,不乏挺拔粗大的珍稀植物,真可谓一处小家碧玉的原生态林。

邓艾墓并不难寻,其实就在北庙小学一侧,与名声在外反差的是,向北的古墓早没有了坟头,墓道口70多年前由四川省第十四行署专员林维干题写阴刻的“魏大将军邓艾之墓”巨大石碑早被拦腰折断,那是文革期间横遭愤青铁锤厄运的见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用青石修造的墓室,为一墓双穴,相传是安放邓艾父子遗体之处。坟前杂草丛生,不断倾倒的建筑垃圾大有吞没坟头之势,唯一完整的是县文物部门的标记石碑。

坟墓不远处有邓艾的庙宇,殿门镌刻着:“越天险入蜀,战未生还,漫诩将军夸智勇;筹万机擒王,身能死决,堪称父子是英雄。”邓艾庙始建于唐以前,历代不断扩建重修,规模宏大,塑有邓艾父子像。据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载:“剑阁有《魏太尉邓公神庙记》,唐剑州刺史刑册题。又《邓卫圣侯碑》,唐刺史郭准立石。”历代多有诗人题咏。新中国建立后,被一度作为学校使用,又拆掉一半,幸好留下正殿。

魏征西将军邓艾直接导致了蜀汉灭亡,随后被杀于绵竹,墓葬在哪里,惜之尚无权威部门对北庙邓艾墓进行考古发布,似乎以上痕迹说明非此地莫属,然而千百年来,争议一直不断。

千古之谜

邓艾(?-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河南新野)人,虽为饱学之士,但因口吃,直到不惑之年被司马懿赏识,升任朝廷秘书,自此登上历史舞台。很快出手的调查报告《济河论》颇具远见卓识,为魏国东边粮仓和防御立下了卓越功勋。随后镇守魏蜀边境,正当“心存汉室,敏於军事”的蜀汉卫将军姜维祭起诸葛亮大旗北伐,邓在西北雍凉一出场,从此蜀汉收复中原出师不利。

263年8月,司马昭号令18万魏军兵分三路伐蜀。姜维节节败退至剑门关,以不到5万兵马凭险拒敌死守,致统领15万大军的钟会差点退兵。邓艾军则穿插阴平小道,以七旬高龄裹毡跃下摩天岭,兵不血刃占领江油关,神速进入川西坝子,大破诸葛瞻于绵竹,刘禅请降。大功告成,他擅自承制拜官,还不时矜夸彰耀,遭钟会抓住口实小题大做诬告而被收押。264年正月,钟会、姜维在军事哗变中被乱军所杀,监军卫瓘稳定局势后,因曾参与诬陷,派护军田续追杀邓艾父子于绵竹西(德阳),余子也被诛杀,妻、孙被发配到西域。

钟会陷害栽赃谋反,邓艾清白于天下,朝野为邓艾正名、下葬呼声不断,连降臣樊建也建言“臣窃闻天下之论,皆谓邓艾见枉”,鸣冤几近于刷屏。为邓艾平反并不顺利,265年司马炎便下诏说赦免他的孙子可以不服刑,267年议郎段灼如言辞恳切的《陈情表》般的请愿“臣以为艾身首分离,捐弃草土,宜收尸丧,还其田宅”,但未得到朝廷回应,直到273年司马炎下诏“艾有功勋,受罪不逃刑,而子孙为民隶,朕常愍之,其以嫡孙朗为郎中”。但最后的定论是模糊的,没有真正意义的平反,特别是请求“赦冤魂于黄泉,收信义于后世,葬一人而天下慕其行,埋一魂而天下归其义,所为者寡而悦者众矣”的葬礼、名分问题没有解决,且没有任何“追赠”。《三国志》是当代人执笔,可见为邓艾平反也是西晋头几任皇帝的心结和苦衷,凄惨的结局令人倍感悲凉和窝囊。事实上,若全面平反,那就没有卫瓘此后平步青云为西晋重臣多年之史。

邓艾死后最终栖身何处,地方志除《剑州志》记载外,还有多处,如《太平寰宇记》说在剑南东道遂州之小溪县“邓艾伐蜀,有大功,死葬此郡,有祠存”,《华阳国志》说“遂葬青石县(重庆潼南)凤门山”,后者明显不符,前者也有曾任晚清布政史、剑州人李榕在《复方蕙刺史书》中作了否定,而陕西蒲城县虽建有魏邓太尉墓,且有367年所立邓太尉祠铭碑,经当地人考证实为族人所建衣冠冢。

剑阁之缘

兵贵奇变,出阴平奇袭灭蜀,是三国统一的里程碑,堪称军事宝典,邓艾军事才华的光芒照亮了三国后期暗淡的天空。782年唐德宗册封历史名将64人入驻武庙,1123年宋徽宗为72位名将设庙,北宋年间《十七史百将传》,邓艾都位列其中,五代时期前蜀皇帝王建封邓艾为彰顺王,无疑邓是千百年来文武双全的典范。虽然西晋官方未为他收尸入葬,陈寿却饱含深情列传,较姜维文字多一倍以上,历史上纪念邓艾的寺庙也为数不少,如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载有邓艾托梦修庙等故事。

剑阁关于邓艾庙的记载可溯及到晚唐,曾在多地任职、博学多才的阆中刺史唐彦谦来到剑州后,赋诗《邓艾庙》:“昭烈遗黎死尚羞,挥刀斫石恨谯周。如何千载留遗庙,血食巴山伴武侯。”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信息量,一是剑阁在唐代的邓艾庙已有几百年了,极可能始于两晋,因为“在唐代以前,人们评说三国历史及相关人物,尚未形成尊贬的普遍倾向”,二是对剑阁建邓艾庙感到不解,因为巴蜀人何况剑阁人于邓艾的对手诸葛传人姜维的情感当非一般。

后来,自宋朝中期开始剧增的北方民族威胁,影响了中原文化,“尊刘贬曹、汉贼不两立”的三国主流意识形成,提起魏篡汉、晋篡魏时期的邓艾,世人心绪复杂,于是为司马家族灭蜀代魏起着重大作用的邓艾躺着再中枪。《一统志》中讲,说龙州(平武)因邓艾曾经于此“立庙祀之”,南宋新任知州洪咨夔毁其像换成诸葛,告诫说:“毋事仇雠而忘父母”,还义愤填膺写下《毁邓艾庙》:“蜀庸无与守,魏吃浪成名……潴薙莫留迹,山川方气平。”《四川通志》也有一传说,明代四川夹江知县董继舒,不满“祠武侯并祠邓艾”,欲将邓艾庙改祀并投于水,当夜就有受托梦的百姓解了围。到了清康熙年间,官至刑部尚书的王士禛年轻时“以祭告使秦蜀”,在其《香祖笔记》中详细地写到剑州,“不祀姜伯约,反祀邓艾,于义悖矣”,还要求知州毁庙未果,愤愤赋诗《示州人》:“申屠曾毁曹瞒庙,常侍还焚董卓祠。剑阁至今思伯约,蜀巫翻赛棘阳儿”,对剑阁境内不到30公里同时供奉姜维、邓艾香火极为不满。

即或如此,遗存下来的邓艾庙墓也正说明了剑阁与邓艾的不解之缘。其一,伐蜀主力钟会没有把姜维军攻下来,邓艾上书“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可见,精通兵法的邓艾对剑阁地形了如指掌,迅速做出了高人一筹的研判。其二,列营守险当为姜维得意之作,直接成就了剑门关的万世英名,而邓姜多年对峙,互有胜负,历史上剑阁长期并祠二庙堪称难得的包容性格。著名的三国历史学家沈伯俊说:“邓艾灭蜀,没有滥施杀戮,巴蜀民众对他有好感,人们在剑阁为邓艾修墓建庙,也可以理解。”汉凉小道

北庙乡有关邓艾的传说不少,有曾经停放过邓艾父子尸体的“摊尸石”,邓艾战刀丢入山下的“关刀河”,鼓楼山、印台山也与邓艾有关。

邓艾墓为什么会落址在北庙?李榕先生认为“其本营将士之舆艾尸者,怵于严罚,不敢归葬,择所经之地坎穴而封树之,或亦情事之所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或者认为,邓艾被斩,尸首分离,“头县马市”,部将悄悄想将其尸体运回京城,不想尸体已开始腐烂,就地草草埋于此地。但历代更有人设问,孤玉山与剑门蜀道上的普安较近,但有20华里之距,草埋也不致于远至于此。

笔者带着这个问题,通过踏勘走访,有了意外地发现和考量。今普安镇自南朝刘宋元嘉(424-453年)兴建,长期为郡、府、州、县的驻地,为剑门蜀道重要驿城,但此前剑阁境内于东汉末年始置当德县,又更名为汉德县,治地为今剑门镇青树村。因地势平坦的汉阳有剑门关要塞制高点,登高一览无余,极富军事枢纽价值,汉德迁址于此(梁门垭,又名黄芦城),历经蜀汉、西晋、成汉,到刘宋建普安城为止。意即,那时由剑门关、汉阳南去武连、成都,未必一定要多绕普安一角。

实际上,由汉阳镇出发步行,经梁门垭——弥家梁——井坝子——佛爷岩——北庙场——走马岭——陈家坎——柳垭——凉山(皇柏),是并不险要且还捷径的小道,比汉阳——抄手——普安——清凉桥——凉山的古道,至少节约3小时。这条不时闪现的青石板小道现已几近荒芜,但在公路未通以前,为古蜀道起着辅助线路作用,或许在普安建城以前交通要道之一。运送邓艾尸体由绵竹回京,葬于孤玉山更增添了可能性。北庙有明皇寺(北庙场原址),相传唐玄宗逃亡四川经过剑阁时,一部分人马也曾走此地,侧面印证了汉凉小道至唐代还在发挥重要作用。

孤玉山为剑门关南的又一制高点,冥冥之中,他似乎一直警视着胆敢妄自割据称王的诸侯们。中华民族崇尚英雄、崇尚统一,英雄为历史注入体温,遭司马君王抛弃的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邓艾终被张开双臂的剑门山区所接纳包容、长期祭祀。前不久,远在东边的邓氏海内外宗亲联谊会已决定筹巨资修缮邓艾墓,这是穿越两千年、跨越三千里的旷世之举,期待会不再遥远。

新闻推荐

剑阁农村商业银行正式创立

本报讯(记者杨霞)26日,剑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暨股东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广元市第三家农商银行成功诞生。剑阁农商银行前身为剑阁农村信用社,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改制组...

剑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剑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