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剑门关景区“三驾马车”跑出加速度

四川日报 2014-11-04 11:52 大字

□本报记者 熊筱伟

“10点到景区,就根本找不到停车位了!”说起国庆之旅,重庆驴友刘崇志印象最深的,便是剑门关的超高人气,“买点豆腐干,都要排好长的班!”

二三十万游客,和刘崇志一道在国庆期间体验了广元市剑门关旅游的火爆。全省风景名胜区监管部门省住建厅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庆7天,剑门关景区共接待游客28.55万人次。

从2010年起,85万人次、160万人次、235万人次……剑门关景区的超人气是如何实现的?

1

细规划:

留住景区原生风景

10月26日,顺着景区北入口的步游道拾阶而上,沿途不时看到一株株古树挺立在道路中间;当山石拦住去路时,步游道总是绕着走……正是这一处处细节,留住了景区的最大财富——原生风景及其环境。

这些细节并非“无心之举”,而是科学规划的结果。当地在大规模旅游开发前,先由住建部门组织编制了《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又编制《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无一例外地都将保护景源和原生植被,控制接待游客人数、建设强度作为前提条件。

为此,景区被精确划分为不同级别的保护区,相应的限制开发建设强度,以及农、林等相关生产建设;控制建筑风貌,保护现有建筑地方特色;同时针对性保护原有植被结构,方式以自然培育为主、树种以原生乡土为主,不让人工培育“唱主角”。

有了规划,还需在管理中落实。当地住建部门严遵相关条例,规范景区建设行为:坚持建设项目选址定点和设计方案的审批程序,对不符合规划的项目,一律不批准上报,对景区违章建筑则依法予以拆除。

2

抓建设:

改造新建不撒“胡椒面”

一手扶绝壁,一手抓铁链,战战兢兢走在仅约30厘米宽小道上,脚边就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吓死了!太刺激了!”10月26日,刚从“鸟道”下来的上海游客张小华,大呼过瘾——这是景区近年新增的161个新建与改造提升项目之一。

和现在不同,几年前景区徒有风景,却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供电、食宿……各方面都不足。”剑阁县规划和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资金,使得景观资源长期闲置。

转变,始于灾后重建。“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剑门关景区实施重建,整合各级政府和相关项目资金,集中用于景区配套设施和通行能力建设。累计投资5.5亿元,完成6大类99个项目。

灾后重建,并非建设投入的终点。筹集资金,剑门关景区创新多种方式——景区门票收入质押、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统筹整合项目资金等,建设项目按“谁投资,谁受益”原则招商引资,资金使用坚持不撒“胡椒面”,针对性打通旅游业“瓶颈”。

目前,剑门关景区新建与改造的161个项目已全面完工,验收移交153个,总投资逾3亿元。

3

重理念:

景城一体促发展

剑阁的新县城,像是隐藏在森林中。沿着蜿蜒的清江河行走,一株株翠绿乔木将低矮的建筑遮掩——偶尔“探出个身子”来的,也是古朴的川北民居。在这里,看不到摩天大楼,唯一的“城市地标”,是在哪儿都能一眼望见的、巍峨的剑门山脉。

看似浑然天成的景致,背后却有着独具匠心的设计。“县里对城区、乡镇,都进行了建筑高度控制。”剑阁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实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景城一体理念,旅游小镇建筑以低层为主、城区则以多层为主。

在尽力保留山水原貌同时,城区还大力增绿。该县以龙江大道等城市景观带为重点,绿化道路5.8公里;以退耕还林等林业项目为依托,加快城郊休闲森林工程建设,新增绿地380亩、水土保持林105亩。

景城一体,让城镇成为景区,更成为旅游业的服务基地,促进了城镇化发展。如今,仅剑门关镇就有酒店88家,可同时接待10000人就餐。

从景区到城区,攘来熙往的游客,带动了城乡百姓增收。2013年,该县实现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8%,场镇居民及景区周边农民年均收入,从震前2007年的3600元增加到现在的13000元,增长了近3倍。

如今,剑门关旅游正向纵深发展。以剑门关、翠云廊景区为依托的50平方公里剑门关文化旅游商贸园区建设,已提上日程,“将推动旅游产业向第三产服务业转变。”

新闻推荐

“文旅兴市”亮点纷呈 1-10月收入139亿元

本报讯(记者侯静刘星)“今年1—10月广元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39亿元,同比增长11%。”11月16日至17日,在剑阁县召开的广元市2014年旅游发展大会传出消息,该市将抓住“转变”和“整合”两个关键词,深入推进...

剑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剑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