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网络诈骗黑手 为何屡屡得逞?

四川日报 2013-07-26 15:55 大字

上半年全省网络诈骗立案数已达220件,接近去年全年立案数的八成——

□本报记者 杜蕾

7月25日,记者从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网络诈骗立案数达220件,已接近去年全年立案数的八成。日前,四川省专门派出工作组赴涉网诈骗源头较为集中的省份开展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活动的线索摸排等工作,协助各市州公安机关侦破了系列网络诈骗案件。

网络诈骗有哪些新特点,为何屡屡得逞?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特点

骗术升级花样多 新应用成新载体

今年4月底,广元市剑阁县公安局破获一个网络诈骗团伙,犯罪嫌疑人贺某等4人自去年年底起,打着“凯翔教育机构”工作人员旗号,通过QQ、微信聊天方式自称能办理文凭、各类资格证等有效证件,骗取受害人信任,通过索要办证经费和交纳风险保证金实施诈骗,涉案金额百万余元。“近两年,通过钓鱼网站、木马病毒等技术骗取他人钱财的犯罪手段不断翻新,手法更加隐蔽,各种现实生活中的骗局陆续在网上出现。”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案件侦查支队支队长秦运明告诉记者。

随着微信、陌陌等手机社交软件的流行,利用这类新应用进行诈骗的案件近来也呈蔓延趋势。今年1月12日,成都市民赖先生就向成都武侯区分局报案称,遭遇微信“仙人跳”。他通过微信“摇一摇”功能认识一名女子后相约开房,谁料被随后冲进来的3名壮汉按住,称其强奸别人老婆。赖先生因此被敲诈2.7万元。“其实这些诈骗手段并不新鲜。但由于微信是新应用,又基于手机,用户活跃度高,‘摇一摇\’功能搜到的又是附近的人,随机性强,一些用户容易放松警惕。”秦运明说,登录微信后,首页会按时间先后排列好友名单,这也会被诈骗者利用,因为很少有人会怀疑,不久前才用微信联系过的朋友,转眼间就变成了“骗子”。

追因

犯罪隐蔽性强 团伙作案专业化

“网络诈骗不受地理范围限制,覆盖广、隐蔽性强、获利高,使得这类案件逐年呈上升趋势。”秦运明说,不法分子不需要费多大功夫就可以学会某些技术手段。记者试着在网络上搜索“QQ盗号”,竟轻易搜到不少盗号木马软件和详细的盗号攻略。

近年来,团伙犯罪的情况日益突出。犯罪嫌疑人在现实社会可能互不相识,分处全国各地甚至境外,但在网上分工负责、密切联系,形成了专业化、组织化的犯罪团伙,这给民警寻找源头带来巨大困难。

办案民警告诉记者,诈骗者往往摸透了老百姓的心理,其中爱贪小便宜、或是短期内对金钱需求较大的人成为主要目标群体。他们采取广撒网的办法,能骗到一个是一个。“单笔金额可能不多,但累积起来不是个小数目。”

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宁维卫教授认为,不少人在虚拟世界中的警惕性会比现实生活中弱,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手段掌握到对方性格特点、家庭情况后,很容易有的放矢“出招”,获得对方信任。“增强广大公民的网络安全意识迫在眉睫。”

应对

跨省摸排线索 重拳“联防联打”

近年来,四川省公安机关加大了对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5月10日,全省公安系统开展严厉打击涉网违法犯罪“破案会战”,并积极参与公安部于6月18日开展的集中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日前四川省派工作组赴涉网诈骗源头较为集中的省份开展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活动的线索摸排,并与其他省市联动配合,合力出击,协助各市州公安机关侦破系列网络诈骗案件。据不完全统计,“破案会战”开展以来,四川省公安已侦破网络诈骗案件10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75人。

互联网企业也试图通过合作,应对网络诈骗上升态势。6月25日,阿里巴巴联合百度、亚马逊、腾讯等21家互联网企业,在公安部指导下,成立“互联网反欺诈委员会”,力求通过企业间的“联防联打”挥出打击网络诈骗的重拳。

警方提醒网民,应警惕网上各种经济往来,如果遭遇网络诈骗,一定要报案,为警方提供线索。

新闻推荐

村级家长学校

7月26日,广元市剑阁县下寺镇峰垭村成立了该县首个村级家长学校、农业技术学校、假日学校及青少年活动中心,简称“三校一中心”。当天上午,该村200余名家长及100余名放暑假的学生聚集峰垭村村委会,孩...

剑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剑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