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迈唱响“漓江谣”——苍溪县漓江镇脱贫攻坚综述
游世燕本报记者刘怀英文/图
“漓水清哟漓水长,锦上流来画里淌,奇山秀水春色美……鱼儿来了慢慢游,鸟儿来了轻轻唱,谁不留恋这好呀好山水,谁不陶醉这好风光好风光……”著名歌唱家奚秀兰的一首《漓江谣》虽然唱的是桂林漓江,但如此描述苍溪县漓江镇,一点也不为过。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苍溪县漓江镇清滩村3组,只见座座黛瓦白墙的川北特色民居整齐排列,屋顶安装着蓝汪汪的太阳能板,煞是好看。走进70岁村民程朱德家里,老人自豪地挨个屋介绍,厨房、卧室、卫生间……老人说,“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脱了贫。”他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笔账,“我和老伴岁数大了,老伴身体不好,患上类风湿关节炎,不能用劲,只能帮女儿带娃娃。自己去年在家种了300株核桃树,套种了100余株苍溪红心猕猴桃,出栏28头肥猪,还培育有银杏、桂花、核桃树苗等,去年收入7万余元。”
该镇党委书记郑青山说,清滩村通过产业扶贫除穷业、易地搬迁挪穷窝、持续扶贫拔穷根,至2016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9000元以上。
清滩村的变化,只是漓江镇全力以赴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
产业发展,让群众增收有了“靠山”
“清晨推窗伸手摘果,午后门前溪水纳凉,订单远销全国各地,坐在庭院致富创收!”听着村里小孩哼唱的童谣,记者从这个现代田园版本的生态村,看到了漓江镇户办庭园经济发展带来的喜人变化。
在清滩村3组贫困户程诗云家屋后的坡地上,650株猕猴桃长势正旺,绿色的藤蔓正顺着水泥桩向四处延伸。在房前右边的菜地里,绿油油的玉米一大片,金黄色的玉米粒粒粒饱满,套种的魔芋也长势正茂。
“因老婆是长期类风湿不能用劲,几年前儿子在外打工摔成了残疾人,儿媳妇留下3岁多的女儿离家出走了。镇上考虑到我家情况,在去年将我家评为贫困户。如果不是这两件事情,我也不穷。再说,我也不能光靠政府,要脱贫,还是要靠自己。”程诗云说。
“61岁的他能干哟,全家人就靠他撑起这个家。2012年下大雨,因房后临山,泥石流将他的房子冲垮了半边,后来他又通过努力将房子修好。”漓江镇党委副书记游世燕告诉记者。特别是去年6月份,他和他老伴将房前屋后清杂去乱,在砍房后地岩时,捅到了马蜂窝,差点命都丢了,夫妇俩还在医院住了几天。出院后,程诗云用了5斤柴油将马蜂窝烧了才了结此事。10月份,他在房后栽了650株猕猴桃,如今已长出一米多长的藤蔓。
“目前家里还有水稻、小麦4亩,玉米5亩,油菜3亩,一年可挣5000元,养了12头肥猪,卖1万元没问题。650株猕猴桃2019年到盛产期,收入可达5万元左右,2019年脱贫绝对没问题。”程诗云告诉记者。
无独有偶。
在猴树村五组村民张长江的地里,长势正茂的青椒已冒出尖尖的角。
“一亩多辣椒可卖7000元钱,以前种粮,要自己背去卖,现在辣椒搬到路边上,收购的人就直接收走了。”张长江说,该村辣椒种植不止他一户,种植的所有辣椒都被四川红辣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包”了。
2014年,该企业被招引至村里,遂建立起了辣椒基地,与村民签订了合作协议,订单种植,待成熟后以保护价收购。
“一亩辣椒的产值等于近三季水稻的产值,而且只有一个月的采摘季节比较忙碌,不耽误我们做别的活路。”张长江2015年开始种起了辣椒。今年,猴树村还扩大了100亩的种植规模。
“辣椒主要是解决短期增收,去年村里还新增了180亩猕猴桃,这下村里也有长期产业了!”村民龚泽伟说道。目前,该公司在漓江镇另一个贫困村——盐海村也带动村民种植了100余亩的辣椒。
思路一变天地宽。
近年来,该镇在全面推进“大园区+小庭院”的产业扶贫模式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创新推行“引进业主规模发展、产业大户带动发展、因地制宜分户发展”产业扶贫发展模式。
在发展产业上,该镇坚持短期收入与长效收益相结合。为了找到适合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的短平快项目,2月中旬,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金元带队,组织贫困村村组干部20余人,到万源市、眉山市、雅安市考察学习辣椒、魔芋种植,并与四川红辣香公司产品出口种植基地签订协议,目前这两项产业已全部落实。同时该镇用足产业周转金、产业奖补金和小额信贷资金,为每户贫困户“量身订制”中长期产业,大力培育以红心猕猴桃、中药材为主导,以水产养殖,温氏托养、母牛寄养为辅的产业模式。稳步推进猕猴桃产业园建设,在猕猴桃未投产的前提下,利用种植间隙空地发展早玉米2000余亩,实现“孕期”不减产,“产前”可增收。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规模化发展红心猕猴桃、魔芋、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做到户户有产业,确保户均1至2亩户办产业园。
如今,该镇在全镇25个村推进“一村一品”模式,以龙头企业带领农民“抱团”发展,培育肉牛养殖场3个、土鸡养殖家庭农场38个,发展中药材种植合作社2个、辣椒种植300余亩,壮大猕猴桃种植产业至2000亩,各产业覆盖了全镇25个村,其中有7个为贫困村,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
帮扶全覆盖,党政干部是“主力”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这几天厦门热不热?工作辛苦不?要注意身体哈,你们回来我们才高兴。”“谢谢郑书记的关心,我们现在都很好,春节要回老家。”7月14日下午下班后,郑青山给曾经的帮扶户、如今在厦门打工的杜秀文打电话,询问他们最近的工作生活情况。
去年6月,一场大雨造成的地质滑坡将杜秀文家年久失修的房屋冲垮。杜秀文夫妇俩均在厦门打工,鉴于此种情况,作为该贫困户的帮扶责任人,郑青山给他们做工作,将该户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多次入户到组为他们协调土地,去年9月,杜秀文夫妇搬进了明亮整洁的新家。
“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砖房,感谢党和政府。”这是杜秀文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今年5月份之前,郑青山帮扶了4户贫困户,如今已全部脱贫。今年在充实插花贫困户帮扶时,他重新调整为帮扶3户贫困户。
“平时没时间,我们就周末去,了解他们家庭实际情况,共同协商产业发展规划,相关项目落地情况等,农忙时还帮他们干活。”郑青山说。
王金元也不例外,时刻惦记着贫困户的情况,家里娃娃还小,但他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家庭。今年5月之前,他帮扶了4户贫困户,如今已全部脱贫。今年全镇在充实插花贫困户帮扶时,他重新调整为帮扶2户贫困户。
五峰5组的刘汉生,老伴多病,已于今年6月去世,他本人去年干活时不慎摔倒造成膑骨严重性挫伤,儿子去年骑摩托车发生车祸,赔偿他人经济损失8.1万元,儿子只有外出务工。针对他家劳力少的现状,帮扶干部李永贵建议他家将房前自留地整理出来,种植了核桃80株,明年就到盛产期了,预计收入在2万元左右。核桃树下间种蔬菜,还养了4头猪……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今年以来,由镇党委书记郑青山,党委副书记、镇长王金元亲自抓、负总责,分管副书记具体抓。4月1日召开的2017年脱贫攻坚誓师大会上与各村、帮扶单位、行业部门层层签订脱贫攻坚军令状,压紧压实脱贫攻坚“一岗双责”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主体。将脱贫攻坚工作分成四大块,镇上成立相应领导小组:产业扶贫方面由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任组长,农技人员为成员,主抓产业规划、发展、解决农户稳定长效增收;安居工程方面,由分管村建领导为组长,村建、扶贫相关人员为成员,主抓农户住房建设,解决农户住房保障问题;扶贫档案管理方面,由扶贫办主抓,解决扶贫档案不规范、农户收支登记不及时的问题;其他行业扶贫方面,由各分管行业负责人牵头进行协调,解决农户“六有”及村“五有”中的脱贫缺项。
全镇以上率上,由上至下,始终处于冲锋状态,干部的作风在这个平台得以充分历练。全面落实“七个一”帮扶机制,整合市县和镇属帮扶部门16个,调整充实帮扶干部128名,下村包点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长,实现驻村定点帮扶全覆盖。镇党委书记、镇长分别包的是全镇最贫穷的村,镇上28名干部共包77户特困户,强化了插花村帮扶力量建设,做到了每名贫困户都有一名财政供养人员帮扶,确保了帮扶全覆盖,坚决做到不脱贫不撒手,充分发挥了联户干部的生力军作用。
同时,常态推进“五包一保”责任机制,实行书记、镇长包重点脱贫村,驻村干部包产业发展、包安居建设、包养成好习惯、包形成好风气,保脱贫奔康目标实现,充分压实镇干部责任。
全镇每个帮扶干部每月到贫困户家中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宣传一次政策、解决一个困难、做一次农活、谈一次心里话、算一次收入账,做到真心帮扶见成效。特别针对今年脱贫的金峰、猴树、凤峨3个村,定点落实镇干部全程跟踪农户脱贫。
全镇插花村“三个一”帮扶运行机制已步入正常轨道,形成了“上级补资金、领导争项目、能手帮技术、党员扶思想、干部找销路”的帮扶格局,为***、精准脱贫上好了五道“保险锁”。
去年以来,该镇全面加大脱贫攻坚督查考核力度,制定出台《镇级领导分片包村(组)督导工作方案》和《全镇脱贫攻坚工作问责办法》,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全镇脱贫攻坚工作正在精准、有效地持续深入,在攻城拔寨、决战决胜的主战之年,漓江镇脱贫攻坚工作必将再上新台阶。
·· “农民夜校+”,脱贫路上的灯塔
6月28日下午,龙亭村的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走进村委会的“农民夜校”,村委会顿时热闹起来。
今年2月,漓江镇的“农民夜校”正式开课,开课形式灵活多样,要么在村委会,要么在田间地角。每次夜校,各村委会都会聚集至少五六十名专程来“充电”的村民。目前,该镇的夜校覆盖了全乡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开课率达100%。
“多亏了‘农民夜校\’,让我多学了一门技术!”和记者同行的龙亭村3组的刘小冬在一旁说。
返乡创业的刘小冬一直想养猪,经过考察,最后决定和温氏集团合作。建设了标准的养殖场,养了500余头,虽然温氏集团负责猪苗、防疫、饮料及养殖技术等。“但自己会一门技术更方便。”刘小冬告诉记者。
龙亭村2组的徐加芬是夜校里的积极分子。每逢村上有通知说技术讲座,她都要参加。
“辣椒种植、生猪防疫、猕猴桃溃疡病防治等,这些都和我的生产生活习习相关,自己懂了技术比啥都好。”徐加芬说。“每次听专家讲课,都受益匪浅,像这种学习知识的机会对我们来说太难得了,所以都特别愿意来。”
记者从村委会“农民夜校”教室门口的课程表上看到,该村“农民夜校”的授课内容广泛。不仅有政策宣讲、乡村旅游发展等内容,还包括农业现代种植和养殖技术等具体指导内容。授课的有驻村干部、乡干部和技术人员。
“村民提出自己想学的内容,我们就会加入到夜校的培训课程里。”龙亭村支部书记刘正满说。
除了在教室集中授课,针对农技知识,“农民夜校”还安排了现场教学。
这,仅是该镇“农民夜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充分利用“农民夜校+”平台,在全镇开展了感恩教育、法治教育、技能教育及先进评选活动,使村民们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农民夜校+感恩教育方面,依托农民夜校这一载体,各村组织农民群众开展讲述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些好政策、群众得了哪些实惠、干部办了哪些实事等活动,引导农民群众谈党恩、知党恩、感党恩。同时该镇还组织了一支专业宣讲队伍,定期深入贫困村召开“争做感恩奋进自强人”宣讲会,引导群众真正感恩党的惠民政策,已开展感恩宣讲会30余场次。
在农民夜校+法治教育方面,该镇组建农村法治工作队伍27支,通过免费发放法治宣传资料、案例普法教育等方式,丰富农民的法律知识,增强群众依法维权的能力。
在农民夜校+技能教育方面,全镇25个村分别建立产业发展技术现场教学点,邀请驻村农技员、“土专家”到田间地头讲技术、讲经验。通过现场学习使普通群众、贫困户学到了猕猴桃、核桃、辣椒、中药材等产业种植技术,全镇形成了“培养一批致富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连锁效应,培养产业技术带头人15名。
在农民夜校+先进评选方面,该镇以农民夜校为载体,积极组织各村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通过群众讲述脱贫致富路上的心路历程和奋斗过程、参会人员投票表决的方式,各村评选出不少于6名的脱贫标兵、产业发展带头人、好公婆、好邻居等先进典型模范人物……
“‘农民夜校\’犹如脱贫路上的灯塔,培养了越来越多‘有文化、懂技术、明法理、守纪律\’的新型职业农民,漓江的明天更美好!”王金元告诉记者。
路在脚下,希望在前。行走在漓江大地,曾经的穷乡僻壤换上了新颜,贫困的家庭传出了欢声笑语。未到终点,不敢懈怠。漓江将以坚定的信心、精准的举措和务实的作风,继续苦干实干,用实际成效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脱贫攻坚的满意答卷。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何开红汪江婷)昨日,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截至7月12日,广元市高中学校280名学子被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一流高校本科提前批录取。据了解,其中:重点本科院...
苍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苍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