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壮族文学的回响 评《壮族文学二十年》
黄浩云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壮族先民西瓯和骆越就生活在岭南广阔的地区。而文学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民族活力与民族命运的形象化展现。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壮族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一支自己的文学创作队伍,展现出空前蓬勃的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下,《壮族文学二十年——文学地理学视域下新世纪壮族文学转型研究(2000—2020)》的出版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作者对壮族文学的体验反思,更是学者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20世纪90年代,“文学桂军”的崛起曾掀起研究热潮。进入新世纪以来,广西籍作家对文学创作始终保持着热情。与此同时,许多重要的研究与批评成果相继涌现,筑起了一道道壮美的文化风景线。如,有《广西散文百年》等针对某一文学体裁做历时性研究的;有《广西文学50年》等以全局性的眼光体察整个广西文学发展的;有《小说的边界——东西论》等品味阐释作家作品的;更有《南方文坛》“南方百家”以及《广西日报》花山副刊、《广西民族报》“岜莱副刊”等具有广西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学评论系列专栏文章。遗憾的是,这其中以全局性眼光、着重关注新世纪壮族文学的研究甚少。壮族文学进入21世纪已二十年有余,从总体去把握新世纪壮族文学,全面回顾其历史,对促进壮族文学蓬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容本镇教授等所著的这部《壮族文学二十年》,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这部著作是作者申报的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文学地理学视域下新世纪壮族文学转型研究”的最终成果,评审专家对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鉴定等级为优秀。
该书开辟了文学地理学新视域下的文学研究。作者创新性地运用文学地理学这一跨学科的学术研究方法,将大量的地方、民间和民族资源以及地理因素引入到新世纪壮族文学研究中,与当代壮族作家的创作形成对话,从而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正如书中所言,在文学研究中引入地理学理论,从地理的视野讨论文学,既可以“彰显文学活动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差异性”,“又可以弥补过去仅仅从时间维度展开研究对边地和民族文学活动的忽视。”回到壮族文学本身,当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被学者纳入研究视野中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色彩和情感等内涵便会悄然浮现。正如文本中分绪论、正文和后记3个部分。绪论从宏观建立全书框架,结合“文学与地理”“城市与乡村”“人文与心态”三组关键词,整体俯瞰2000至2020年壮族文学各类体裁的创作情况,阐明了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观照当代壮族文学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正文第一章“文学地理学:时空交融的研究范式”,引领读者认识和回顾文学地理学理论的兴起与发展;第二章“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壮族文学研究”则是先简要回溯了壮族的历史渊源,勾勒出壮族文学曲折的发展轨迹,强调壮族文学在中国文学版图的独特地位,继而指出新世纪壮族文学面临着转型的4个表现:主体身份的转换、审美精神的嬗变、地理空间的扩大和创作体裁的拓展。第三至六章,从以上所提出的4个表现出发,分别阐释“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新世纪壮族文学”。全书以“地理学”切入,为学界和评论界重新思考和“重写”文学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域和角度。
该书从地理学的视域全新展示了壮族作家的文学创作新成就。该书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向读者介绍了新世纪以来壮族作家的文学创作成就。全书框架条理清晰,开头首先介绍理论,而后引入研究对象,最后才正式进入论述部分。在研究对象上,切入点独特,材料丰富,网罗了新世纪以来壮族作家的优秀创作,犹如一份名为“壮乡文学”的乐园游览指南。通读全书,读者能够对新世纪老中青三代壮族作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经过全书作家风格,作品内涵或简要、或深入的介绍与分析,读者能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作品进行深入阅读,而这也将促进壮族文学的传播以及壮族文化的发展。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即便对文学地理学这一理论一无所知,也能在作者词约指明的介绍中对该理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壮族文学与八桂壮乡地理之间的关系;对于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该书议论部分评价得当,言之有据,剖析入微,对其学术写作的学习大有裨益。
该书将单一的文学文本阐释提升到文学地理学研究层面,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国地域文学研究等多个领域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特别是第七章“新世纪壮族文学转型发展的启示与思考”是其中的精华,作者提出壮族文学要在新世纪实现转型发展,就必须在“坚守”中“创新”。当今时代经济高速发展,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都面临着冲击与挑战,因此壮族文学同其他民族文学一样都需要找到自己在新时代的锚点及前进方向。基于此,作者提出“五个坚守”“五个创新”的观点。即坚守壮乡故土,创新文学品格;坚守民族特质,创新表现内容;坚守人文精神,创新表现形式;坚守现实生活,创新写作观念;坚守资源优势,创新文学机制。体现了学者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和认识,显现着对民族文学事业的深厚情感,彰显了在新时代自觉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担当。
新闻推荐
广西全面完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为守住耕地红线、保障广西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本报南宁讯(记者/唐广生通讯员/潘丽娜)4月8日,记者从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获悉,截至3月31日,广西已全面完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广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