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交通工程当“眼睛” 记中交一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测量员张久林
本报记者骆万丽通讯员丁爱民
35年时光里,中交一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测量员张久林只专注于一件事——为交通工程当“眼睛”。他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测量的行家里手以及拥有十几项专利的创新达人,用一个个精准的数据守护交通工程项目的安全与高质量建设。
自学成才的行家里手
1987年,18岁的张久林加入工程建设行列成为一名测量员。当时的他初中毕业,对测量一窍不通。“既然起点不高,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秉持干一行就要干好一行的执念,张久林潜心钻研,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
凭着一股钻劲和韧劲,张久林很快成为行家里手。测量技能比武,他凡赛必拿奖,之后更是从参赛选手升级为比赛的评委、裁判。
“工程建设,测量先行。测量就好比施工的‘眼睛’,这就意味着测量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张久林在工作中既保持如履薄冰的严谨,又不断寻求技术的突破。
20世纪90年代,工程测量基本依赖人工,不仅耗费时间长,还容易出错。为改变这种低效工作的状态,1991年,参加工作仅4年的张久林在有限的参考书里,靠着自学掌握了计算机编程语言,成功编制了施工测量放线、检测方面的计算程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直到现在这套计算程序还在一线运用。
在京珠高速公路湖南临长段路面施工中,张久林利用高精度DSZ2水准仪沿线每隔150米布设高精度水准点,在满足路面规范要求后尽量减少路面沥青摊铺厚度,仅路面材料成本一项就节约上百万元。
永无止境的创新达人
随着现代交通建设快速发展,高速公路穿山越岭,30米以上的桥梁高墩施工日益增多,张久林发现,传统常规测量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如何既快速准确检测高墩垂直度,又减少测量人员安全风险?经过3年收集、准备,2012年,张久林提出“桥梁高墩施工垂直度自动控制方法”,使用这个方法,只需在地面架设一个小型仪器,既可精密实现缆塔、高墩等建筑物24小时不间断垂直度控制监测,还能减少测量人员、设备的投入,保障数据稳定可靠及控制精度。
在隧道施工测量中,隧道的开挖进度也离不开监控量测数据的跟进。张久林研究了大量监控量测资料,提出隧道监控量测数据自动采集及远程无线传输方法,不仅可以24小时进行监控,一旦有数据发生异常,还能及时报警,监控量测数据也更精准。
钻研的倔劲、创新的思维,让张久林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达人,他相继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1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4项。
乐于分享的测量大神
从事交通建设工作30多年,张久林常年奋斗在施工生产一线,世界级拱桥——乌江特大桥、广西第一长隧——燕来隧道、贵州第一长隧——桐梓隧道等一大批在国内有影响的工程,都留下了他和团队攻坚克难的身影。
因为精湛的技术和对行业的突出贡献,同行都称张久林为“测量大神”。在施工现场,“大神”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平常却是一个幽默风趣乐于分享的热心肠。他不吝将自己的一身本领传授给年轻人。公司的测量人员大部分都向他“取过经”,遇上一些棘手的测量问题,也会请他参谋。“只有将一代代人沉淀的先进施工技术以及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行业才能发展进步。”张久林说。
新闻推荐
广西税务部门推出3个“云礼包” 让全区纳税人更好地了解税费政策,享受税费服务便利
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兰敏)4月1日,税收助力广西“稳主体激活力稳就业保民生”主题活动暨第31个全国税收宣传月启动仪式在南宁...
广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