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今日广西> 正文

精益求精建造更多的精品工程 记广西建工集团三建公司直管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唐培成

南国今报 2022-01-21 13:52 大字

唐培成在对施工材料进行检查。 唐培成(右二)在施工现场指导工作。 唐培成在钻研技术。本版图片均由受访单位供图

今报记者廖艳明策划、统筹巴方

“精益求精,开拓创新。”工匠精神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广西建工集团第三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唐培成说出了这八个字。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进入建筑行业22年,唐培成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八个字。

1与钢筋水泥打了22年交道

创新课题一、创新课题二……一直到创新课题五。刚见到唐培成,他从办公桌上拿出了5大创新课题展示给记者看。除了这些,他的头脑中还有各种数不清的大小创新技术。

唐培成大学学的是建筑工程专业。1999年毕业后,他一直在建筑行业工作,与水泥、钢筋、砖块打交道了22年。他对各种建筑材料有着特殊的感情。无论走到哪里,遇到任何问题,他首先想的就是用一种新的方式去解决。

有一次,他看见邻居用抹布去擦烟道渗出的油渍。邻居说,烟道漏油很麻烦,不得不两三个月擦拭一次,有时候油烟太多流出来,还得用盆子去接,这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呢?

经过仔细研究,唐培成发现,漏油的原因与施工方法不对存在较大关系。房屋常规的烟道、工厂生产的管道制品均为平直接口,工人施工时要求上下层排气道垂直对接即可。单根排气道重量较大,施工过程中很难保证上下完全垂直对接,只要存在错位,就很容易出现渗油。

后来,他研发出了一种承接式插头装置,能将上下烟道有机连成一体,防止油烟外渗。

目前,这种创新的做法已经在实施中,计划进一步推广。

2主持多个项目获国家大奖

柳州市北部生态新区正在开发中,为了方便片区排水,需要新建一条长2.9千米的石碑坪排水干渠。

这条大干渠断面宽2.2米至7米,高2.5米。唐培成说,箱涵常规施工中,模板支撑架需要不断拆卸、组装。按照常规做法,干渠每15日需要拆装一次,需要反复拆装近200次。拆装时间长,工作效率低,此外还存在模板容易变形等各种弊病。为此,他与团队研发了一种大断面涵洞模板支撑架伸缩顶身整体移动技术,即制作一个标准模板整体移动。

这种新技术,将原来60个工人要用4天才能干完的活,缩短成四五个人只要一天就能完成。该技术减少了拆装,也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施工质量也更有保证。如今这项课题还在不断升级改造中。

此外,唐培成还主持研究《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钢管桩支护施工方法》,解决近临柳江河边的深基坑止水支护难题,此工法被评为国家级工法。他主持的《环保胶泥粘结矿物棉保温隔热板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工作上,大家遇到难啃的骨头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唐培成。他也不断积累创新,攻克多项施工难题。他主持多个重点项目,还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奖、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中国钢结构金奖等国家大奖。

3未来希望建造更多精品工程

经过长期的奋斗专研,唐培成从最初的一名普通施工员,成长为广西建工集团三建公司技术中心任副主任,现在已担任广西建工集团三建公司直管工程公司副总经理。

回首过去,唐培成非常感谢带过他的师傅们。他说,一直以来,公司非常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积极开展“导师带徒”活动,以“传、帮、带、教”的方式,提高员工在项目管理、施工技术等方面的技能。

如今,唐培成已带了9位徒弟,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及工作经验传授给徒弟们。早期的徒弟,现在均已成长为企业的技术业务骨干。目前,他正立足于提质增效、提高工程质量,与企业的技术骨干们,利用分公司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平台,结合施工实际,投入到新一轮的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实践中。

在很多企业,技术实施都有专业的技术工人,而在建筑行业,却要靠农民工来完成,因此,除了带徒弟,他还得教农民工。

相对而言,一线工人文化程度较低,对文字的理解较差。为此,唐培成和他的技术团队就把技术创新内容拍成视频,然后用简易的文字进行说明,再手把手地教工人实施。众多创新课题,正是靠这样的方式付诸成为实践。

思考多了,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自然而然就会在脑海中蹦出。唐培成说,未来,目前的创新方式也会慢慢变得陈旧、过时。他也将不断学习,不断开拓创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铸造更多的精品工程、匠心工程。

新闻推荐

春节前广西多阴雨 相关部门需注意防范持续阴雨对春运和疫情防控等的不利影响

本报南宁讯(记者/周映)雨水停歇了两日后,1月20日开始,广西阴雨天气再度返场。据大气环流显示,未来10天(20—29日)北方冷空气势力...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