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今日广西> 正文

他们,是最酷的手艺人

当代生活报 2021-12-18 12:40 大字

广西博物馆的古籍修复师在修复古籍。 南国早报见习记者 尹世斌摄 修复古籍需要心灵手巧。 南国早报见习记者 尹世斌摄

南国早报记者覃江宜刘豫

在被岁月尘封的历史文物中,书籍是最脆弱的种类之一,时间让它们身价百倍,却也让它们柔软易碎。一个个古籍修复师,就像妙手回春的医生,把古籍从时间长河里“打捞”出来。经过他们的治愈,一册册“病危”的古籍才得以“复活”,将文明完整地交给下一代人。

壹纸张完成修复,历史重新缝合

11月21日上午,广西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一个正常的工作日开始了。古籍修复师黄玉杏面前,是《广东通志卷》的一张残叶,纸张破败发黄,看得出已有年头,字里行间“千疮百孔”,依稀可见是嘉靖年间当地历任官员的名册,其中多个名字下面标注着:广西人。

黄玉杏在灯光下细致地铺开纸张,麻利地完成一番颜色和材质比对,然后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张薄纸,刷上浆糊,黏在了破损之处。一套动作行云流水,随着她的“缝缝补补”,残破的书页也逐渐变得完整起来。

“(修复)纸张和浆糊都是特制的,以确保发挥它们修补功能的同时,不会对古籍纸张造成伤害。”黄玉杏说,修复古籍的每个环节都是学问,不同年代的纸张有不同的品性,材质、颜色甚至纹路都要仔细对比,才能找到最合适的修补材料。

修复不单单是对技巧的考验,更是对心性的磨砺。黄玉杏自称生活中是“一个急躁的人”,入行前丈夫还曾揶揄她“你这个性格能做(古籍修复师)?”她当时就怼了回去:“为什么不能?这是我热爱的事情。”黄玉杏的前辈、广西古籍保护中心最资深的修复师区捷已经入行32年,“有时候遇到损毁严重的书籍,一天至多只能修复一两页”,而她如今已经可以从容地面对这种缓慢,“年轻时也坐不住,感觉很浮躁。干了很多年以后,对这份工作感情越来越深,越来越热爱,心就静下来了”。

也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够让这群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坐在工作台前,埋首在一堆古籍残页中,在看似枯燥的工作中怡然自得。时间在他们手上缓慢流逝,直到历史的齿轮在书本中重新咬合。

贰“复活”一本书籍,留住一段记忆

可以将古籍修复师的工作看成是一场抢救,与时间赛跑,挽回古籍一触即碎的生命。在这样的“救治”进行时,广西博物馆古籍修复中心的每张工作台都像是手术台,毛笔、喷壶、剪刀、排笔、木槌、棕毛刷、筛子、各类尺子等工具一字排开,几位古籍修复师埋头工作,常常一低头就是一整天。

他们手下的“病号”,都在漫长岁月中饱经风霜,虫蛀、发霉、断线……都属司空见惯,修复一部破损古籍,要经历拆线、拆书皮、拆纸捻、修复书叶、喷水、压平、装订等20余道工序,每个步骤都需要技法、经验以及足够的耐心。

90后古籍修复师杜宇入行9年来,最让她感觉棘手的是一本严重絮化的古籍,这类破损不能用常规的修复方法,否则会破坏书页上的字迹。杜宇再三请教师傅,最后参考了书画装裱中的“飞托法”,在补纸上浆,再将卷起的书叶在补纸上慢慢展开,避免书叶错位。就这样一点一点,用了一个多月才把工作完成,“虽然辛苦,但是看着修复完成的古籍,真的很有成就感”。

最初从事修复时,修复师们觉得自己要做的只是一份修补工作。而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们逐渐意识到,书籍的字里行间里都蕴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承载着过去千百年间的历史脉络,有关文字发展和诗词流传、有关民俗演变和民生故事,以及一个朝代、一个地方、一个家族的传承。

然而,大历史的背景下,打动人心的往往是一个个小故事。黄玉杏曾经修复过一本类似“鉴证实录”的古籍,那里面记载了一桩官府审判的公案:在一起扑朔迷离的命案中,一开始所有人都误判了案情,直到仵作进行医学检验、发现是毒杀后,才扭转了舆论风向,把案件侦破导向正轨。工作的同时,黄玉杏情不自禁地变成一个读者,修复这本古籍的过程,就像看了一部精彩的古装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一起见证了真相水落石出。

叁继续守护古籍,传承正在进行

一份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之前全国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士不足百人,古籍修复一度被称为“濒危行业”。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同年实施,多地先后成立了古籍保护中心,目前全国古籍修复行业从业者的规模已过千人。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之后,更多人关注到文物修复这个原本小众的领域,古籍修复师的群体在不断扩大,修复方式日渐丰富。黄玉杏也曾和天南地北的同行们交流,“大家都有自己的绝招,有各种出色的手法,在共同的愿景下,每个人都不会藏私”。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全国现有各类古籍共5000万册,其中三分之一需要修复,这当中需要急救的古籍至少有500万册,范围也从书本扩展到了地契、家谱等更为私密的文物。古籍修复师有越来越多的工作项目,也有越来越多的共识正在凝聚,“古籍修复要遵守的原则有四个。”广西图书馆地方民族文献中心主任蓝凌云说,“第一,整旧如旧,尽可能保持古籍的原样;第二,抢救为主,治病为辅,也就是先抢救那些破损更严重的古籍;第三,最少干预,使用的技术措施、修补材料越少越好;第四,过程可逆,即修补措施是可逆的。”

这些条条框框看似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其实有着长远的考量。“我们现在修书是考虑到下一步,甚至两三百年以后的事情。”蓝凌云说,为了尽可能延长古籍的寿命,古籍修复不能仅仅考虑当下,更要考虑必要性与超前性。“比如,我们使用浆糊修补虫洞时,会考虑到将来如果这本古籍再次遭受虫蛀,修补过的地方是否便于揭开,是否会给古籍造成二次损害”。

当新时代浪潮呼啸而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有一群人决定守候在原地,继续他们的“慢生活”。幸运的是,一册册古籍被修复的同时,他们的传承也在进行,更多新生力量加入了这个阵营。广西博物馆的80后古籍修复师杨洪飞说,与优秀的前辈共事,是自己终身学习的开始,“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修复师,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闻推荐

广西第十五届运动会进入一周年倒计时 会徽、口号、吉祥物、会歌和形象大使揭晓

▲广西第十五届运动会会徽。▲广西第十五届运动会吉祥物男生“和和”。▲广西第十五届运动会吉祥物女生“田田”。本报讯...

广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