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出新时代的“鸡毛信” 评木偶剧《鸡毛信》
梁冬华
1946年,广西作家华山发表小说《鸡毛信》,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放羊娃海娃,克服日军的重重障碍,将一封记载着重要情报信息的鸡毛信送达八路军手中的英雄故事。时隔75年,由“广西八桂学者”胡红一担任编剧和总导演,广西演艺集团木偶剧团老中青五代木偶演员倾力出演的木偶剧《鸡毛信》,重现这一红色经典故事。该剧通过符合新时代审美的内容叙事、艺术表演形式,赢得了大小观众们的肯定和喜爱。
新颖的故事编排。小说《鸡毛信》的故事主角仅为放羊娃海娃一人。木偶剧《鸡毛信》在保留原主角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个新角色——12岁的现代少年海娃,由此形成双主角的故事结构,发展出两个叙事空间:一个是险象环生的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放羊娃海娃与敌人周旋、送出鸡毛信;另一个则是亲友相伴的现代家庭,少年海娃战胜自身的懦弱去直面成长中的难题。为区别不同的叙事空间,木偶剧主创团队做了精心的设置:在放羊娃海娃的叙事空间,运用旋转的立体群山作为舞台背景,通过山体的360度环形转动来切换出山谷、打谷场、村庄等戏剧场景,再加上木偶扮演的人物角色、传统戏曲音乐配乐,还原出发生在80年前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故事;在现代少年海娃的叙事空间,则采用一桌两椅的室内固定场景,搭以演员扮演的角色形象、现代音乐配乐,构建出一个温馨的少年成长故事。而将这两个看似平行的叙事空间串联起来的,则是剧中的一个关键性道具——由少年海娃的父亲所研发的VR头盔,即沉浸式虚拟游戏专用头盔。少年海娃一戴上VR头盔,便立刻化身为晋察冀边区的放羊娃海娃,亲身经历送鸡毛信途中遭遇的种种艰难险阻。通过此身份转化,少年海娃最终获得了小英雄海娃的无畏勇气,并以此作为精神动力,激励自己勇敢面对和解决未来人生路上的困难。
创新的木偶演出形式。“鸡毛信”作为艺术史上的儿童经典故事,不断被人们以电影、连环画、动画片等贴近青少年的艺术形式加以改编和重现。如何在此改编大潮中脱颖而出,广西主创团队煞费苦心,选择了“木偶剧”这一曾经具有广泛青少年观众基础的传统艺术形式。但木偶戏毕竟是一门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其过于传统的木偶造型和表演方式由于脱离时代审美发展而渐渐被人们冷落。如何让木偶戏重回观众的视野,是主创团队亟需破解的难题。为此,广西木偶剧团对木偶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传统的铁枝杖头木偶改良成了穿戴式铁枝杖头木偶。此穿戴式木偶,由杖头木偶造型和表演者肢体两部分组合构成:人物角色的上半身由杖头木偶的身体造型充当,木偶表演者的头部和上半身隐藏在木偶造型背后,操控铁枝来完成木偶的张闭嘴动作,模拟角色的说话动态;而人物角色的下半身则由木偶表演者的下肢充当,表演者通过双脚的走动、跳跃来扮演出角色的行为举止。改良后的穿戴式杖头木偶,一方面强化了木偶的脸谱化功能,在日本军官脸部造型上使用夸张的美术手法描绘其丑恶的嘴脸,在海娃脸部造型上则突出其圆溜溜的大眼睛,映衬出灵活机智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还起到了平衡两个叙事空间表演方式的作用,晋察冀空间中的穿戴式木偶表演与现代家庭的演员表演,由于体型大小接近和动作行为相似,在同一个舞台呈现上构建起一种视觉平衡,有效提升了剧目的观赏性。
新一代广西剧演创作力量的展示。1946年广西作家华山发表的小说《鸡毛信》,反响佳、影响大,可视为广西文艺在中国现当代文艺界的成功亮相。如今,承载着广西文艺荣耀的“鸡毛信”,穿越时间岁月的风沙,送达到新时代广西艺术舞台上。以广西演艺集团为首的新一代广西剧演创作团队,用自己努力的双手接住了这封沉甸甸的“鸡毛信”,并用艺术的创新为之增添光彩、续写辉煌。
木偶剧《鸡毛信》有段唱词,“在每个小朋友的手心,都有一封最重要的鸡毛信。它是希望,它是责任,它是敢于担当,它是使命初心。只有克服困难不懈努力,才能成功送出鸡毛信”。可以说,“鸡毛信”就是人们通过不懈努力而最终达成的希望,它不仅是剧中少年海娃解答成长迷茫的精神力量,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解决现代发展困境的艺术动力,更是新生代广西剧演创作力量传承经典文脉、破解艺术创新难题的法宝。只要把“鸡毛信”送出去,交给未来,就能知晓所有问题的答案。但愿每一个观众,都能如小英雄海娃般,送出自己心目中的鸡毛信。
新闻推荐
第五批国家集中采购中选药品落地广西 56种药品平均降价幅度达63.86%
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刘冬莲)10月25日,记者从自治区医疗保障局获悉,第五批国家集中采购中选的56种药品在广西落地,于近日在区内...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