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节日绽放魅力
■记者走笔
本报记者唐正芳
热潮退去,人群散尽,大安消防节中齐心协力灭火球的场面、铿锵的呐喊声让人久久不能忘却。
时光在消逝,大安消防节伴随着大安人走过他们的童年、少年、青年、老年。对于大安人来说,消防演练中的锣声和哨声,是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声音。
这个持续了185年的活动,在经历无数风雨后,为何仍历久弥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传承和创新,是大安消防节不断延续的力量所在。
3000多人的义务消防员是消防节的主要支撑。这些人当中,有古稀老人,有妇女和小孩,就这样一代接着一代,薪火相传。在入场队伍中,有五六岁大的小孩,在演练中,有不少人是父子或夫妻。
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南大安校水柜习俗代表性传承人”的王沛林,从小就参加消防节。平时,他常去消防所维护消防头盔、水柜等消防用具。儿子刚过10岁,王沛林便教他使用消防用具,如今,他的儿子、女儿均已成为义务消防员。
在大安镇各个消防所里,都存放有1—2台古老的消防水柜及清朝后期各类消防桶、消防帽、水枪、火钩、喉叉、火炬及用于报警的铜锣等。消防帽内层铁锈斑斑,外表却鲜亮无比,至今仍可发挥作用,因为义务消防员经常对消防器材进行保养和维修。
记者在翻阅资料时发现,公元1836年,大安遭遇特大火灾后,成立全国第一个民间消防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因各种原因,活动有所减少,到八九十年代又恢复正常,且举办的规模越来越大。
消防节的演练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除了能扩大宣传面外,还能勾起游子的乡愁。记者在演练中采访到长年在广东佛山做生意的老板李敏强,他就是专程赶回来参加活动的。
时光荏苒,大安人与时俱进,不断用新方式传承这一传统文化。近年来,当地创作的大安消防文化情景剧《大安往事》《校水柜》《传承》在区内陆续上演。其中,《校水柜》在第二届东盟地区论坛城市应急救援研讨班消防运动会闭幕式上演出;《传承》在广西电视台录制播出。大安消防节这张名片通过多种渠道传播,越来越响亮。
新闻推荐
致敬!与党同龄的科学家们 市民可到广西科技馆观展,感受21位科学家的赤子丹心
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佘鸿雁通讯员唐金同)作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2周年的献礼活动,“赤子丹心——与党同龄的科学...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