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敲出中国—东盟文化交响音符
李富强(左)在老挝测量铜鼓。 老挝铜鼓。 中国—东南亚铜鼓系列丛书。
本报记者林雪娜
它从上古走来,承载近三千年文化积淀;
它向东南亚传播,汇成一曲文明交流互鉴的华丽乐章。
它是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共同的文化瑰宝——铜鼓。
A知音
“今年是中老建交60周年,老挝再次出任中国—东盟博览会主题国,我们的《中国—东南亚铜鼓·老挝卷》也为此重印了!”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李富强兴奋地说道。
李富强与铜鼓,像是穿越千年而遇的知音。
近三千年前,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先民们面对猛兽突袭、自然灾害,击响铜鼓激励精神。人们用铜鼓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以铜鼓起舞,庆祝丰收,欢庆盛典。在左江花山岩画上,依然印记着古代先民使用铜鼓的场景。
铜鼓之音流淌千年岁月长河,绵延至今。它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追求。
“从最早我国的西南地区,流传到现在的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铜鼓蕴涵着当地民族的礼仪习俗、审美追求等文化内容。可以说,中国南方到东南亚构成了内涵丰富的铜鼓文化圈。”李富强说。
然而,在中国与东盟尚未建立对话关系之前,中外学者的研究多局限于自己的国家或一个较小的区域,未能将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众多的铜鼓就像散落在文化圈脉络上的珍珠,铜鼓文化研究学者们一直设想着,要把这些珍珠串起来。
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如春风吹拂,促研究之船扬帆起航。李富强在起航中巧遇知音——
20世纪90年代初,乘着中国—东盟交流合作的东风,东南亚文化学者来到壮乡考察。考察中,学者们被广西博物馆壮观的铜鼓深深吸引,当了解到广西素有“铜鼓之乡”之称、是出土和收藏铜鼓最多的地区时,学者们对壮乡铜鼓投注热切而欣赏的目光,这目光也映入陪同考察的李富强眼里……国外学者与他邀约:“有机会我们要好好合作。”
东南亚学者对壮乡铜鼓的热情,让李富强如遇知音。他思考着铜鼓研究如何在前辈的基础上承前启后、开拓前进这一课题,感觉到国际视野、人文情怀、创新精神,缺一不可。
这一理念与广西人民出版社选题计划不谋而合!
2012年,李富强团队与广西人民出版社共同策划和实施了“中国—东南亚铜鼓”研究项目,成为首个对中国—东南亚铜鼓进行全面系统调查研究的项目,几年后又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2013年起,项目团队开始深入东南亚各国,与当地学者开展铜鼓调研。古老的铜鼓,见证了新时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学者的知音之情。
B寻迹
沿着铜鼓的踪迹,学者们登海岛、探乡野,冲海浪、迎风雨……东南亚多个国家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深深的足迹。
项目组成员黄平强忆起印度尼西亚调研情景,茫茫海上乘风破浪、惊心动魄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他们乘船抵达一个大岛,又从大岛租小艇赶赴太平洋上的小岛,海上单程就要两个多小时。“由于艇小风浪大,有时一个浪袭来有几米高,吓得大家紧把扶手,提心吊胆。”惊魂未定的学者们来到岛上,看到当地古朴的铜鼓,有点麻木的手顿时灵活起来。
古老的铜鼓被保存在岛上族长家的传统民居里,那是他们祖辈流传下来的祖屋。在族长眼里,铜鼓是他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家宝”。
项目组成员李珍发现:当地的铜鼓与中国铜鼓相似,不同的是纹饰上增添了椰林、大象等印尼风情画面。昔日祖辈用来祭祀的礼器,如今渐渐成为文物收藏。为了让中国学者了解当地铜鼓文化,一些部落的族民向项目组展示了他们原生态的铜鼓仪式,当原汁原味的铜鼓歌舞跳起,大家一起和着节拍,彼此感觉到穿越千年的铜鼓,跨越万水千山依然情牵一脉……
“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几乎遍访当地博物馆,以及民间的特色收藏。”李富强想起在老挝时,行走大街上,心里却装着铜鼓,以至于在一处饭馆瞥见铜鼓的影子,喜出望外竟忘了饭点。有一天调研回到住处,听说北部有个山村的村民收藏有类似广西的铜鼓,他们马上找了一辆车赶过去。不料通往山村的路是坑洼的泥土路,车子颠簸了一路。当地村民听说来了中国学者,兴奋地抱着铜鼓让专家品鉴——熟悉的太阳纹、青蛙造型出现在眼前。当学者们向村民展示广西铜鼓图片时,村民惊叹道:“真是太像了!有机会很想去中国看看。”
缅甸学者杜瓦底敦出于对铜鼓的喜爱,加入到项目组。一次从仰光往帕安路上,突遇多年不遇的暴雨。狂风中洪水奔泻,冲上公路。她心急如焚,叮嘱大家坐稳抓牢,不能乱动,车子小心翼翼前行。当时天昏地暗,一行人屏住呼吸,艰难前行,晚上将近零点才抵达帕安。次日项目组又马不停蹄赶往当地寺庙、山村等地调研,在蜿蜒的山野之路上追寻铜鼓的亘古之音……
C交响
从海岛到山区,从博物馆到村庄……项目组像采撷音符般进行田野调查,对东南亚各地馆藏和部分私藏的铜鼓进行全面调研,测量、描述、拍摄、录制……收获了丰富、翔实的珍贵资料。
“有的地方铜鼓资料十分稀少,当地专家感叹我们搜集整理的资料填补了他们的空白。”李富强表示,调研让他们更深切感受到,中国铜鼓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流通、融合与东南亚铜鼓相互交融。在东南亚铜鼓纹饰上,既有与中国铜鼓相同的共性,又融入地方民族特色,共通、共融的人文之美熔铸在坚实、牢固的铜鼓之上,散发出源远流长的文明之光。
学者们将采撷到的精彩谱写成书。2016年,首部《中国—东南亚铜鼓·老挝卷》出版,成为世界上第一项对老挝铜鼓文化进行全面系统调查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责任编辑、广西人民出版社编审周莉表示,该书版权成功输出老挝,是我国出版机构与老挝签订的第一个图书版权协议,标志着广西出版“走出去”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文物与遗产司、老挝中国文化中心和广西人民出版社联合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了书籍的交接和首发仪式。打开精美厚重的研究成果,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代表激动感言:“这是为老挝文化做了一大贡献,更奏响了中国与东盟文化深入交流的一支交响曲!”
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之际,《中国—东南亚铜鼓·缅甸卷》出版。在此之前,柬埔寨卷也已出版。泰国卷、越南卷、印尼卷等将陆续出版……
铜鼓奏出的“交响”还是一支多元曲目——目前,项目组将中国—东南亚铜鼓的基础研究与现代高新技术结合起来,通过系统梳理、整合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资源,探究资源数字化的方法路径,形成基于数字化技术传播、服务的技术标准、平台和数据中心。东南亚学者对此点赞:“没想到这项研究如此开阔与深入,为我们共有的文化瑰宝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李富强感觉到,新时代中国与东南亚文化学者们奏起的这支交响曲,正诠释着中国和东南亚文明源远流长的交流互鉴……随着中国—东盟合作不断深化,根深叶茂的铜鼓文化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之路上将谱出更动听的乐章。
(本文配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唐广生通讯员/李欣松)9月15日,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印发《全区不动产登记系统开展行风监督实施方案》,要求全区...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