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发文:中国—东盟合作三十而立新起点
从不足80亿美元到超过6800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85倍——这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留下的印记之一。
30年来,从对话关系、磋商伙伴、全面对话伙伴、战略伙伴关系再到携手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双方不断拓展在互联互通、经济融合、经贸合作、人文交往等各领域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使中国—东盟关系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
从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到国际治理体系的调整,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最终签署到“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三十而立,中国—东盟关系站上新起点,迎来合作提质升级的历史性机遇。
畅通贸易增长新通道
过去,西部地区的开放发展曾受困于高企的物流成本。2017年开始实际运营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以重庆为运营中心,以西部各省区市为关键节点,利用铁路、海运、公路等运输方式,向南经广西通达东盟乃至世界各地,比经东部地区出海物流时间大幅缩短,打破了西部地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传统物流格局,也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市场最为灵敏。2020年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开行4596列,同比增长104%,开行数量超过前三年总和。今年上半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共开行2902列,同比增长72%。尤其在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长江汛情、三峡船闸拥堵等复杂严峻的形势,西部陆海新通道在助推企业复工复产、维护供应链稳定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战略价值凸显。
同时,通过与中越班列、中欧班列的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进一步畅通了中国—东盟与中亚、欧洲之间的新的跨境贸易快捷通道,实现了“一带”与“一路”的快捷衔接。7月底,250多吨来自越南的衣服、背包等物资,从河内运至广西后,再经郑州乘中欧班列运到比利时。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与中欧班列的衔接渐成常态。数据显示,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西部主要外贸聚集地对东盟的贸易额从2017年的4471亿元提升至2019年的5907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5%。
与实体物流通道相对应,跨境电子商务的“云通道”的畅通也为密切双边贸易往来注入新动力。近年来,东南亚领先的旗舰电商平台Lazada借助阿里巴巴的数字基础设施,为众多品牌及商家进入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发展打开了市场。
贸易规模的快速上升,是30年来中国—东盟合作最为显性的成果。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11年来,发展红利不断释放:中国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0年,双边贸易在疫情冲击下逆风飞扬,东盟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形成了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格局。
完善产能合作新链条
1993年,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两年后,泰国两仪集团来到广西,与崇左4家国营糖厂签署合资协议,成立广西南宁东亚糖业集团。扎根中国20多年,这一企业不仅利用广西充足稳定的原料供给稳定发展,还通过与中国相关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将业务延伸至生物能源、肥料、酵母、饲料、自贸区业务等领域,形成制糖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全产业链。
东亚糖业的多链条联动发展,是30年来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不断深度融合的生动例证。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和东盟国家相互累计投资总额超过3100亿美元,双方在制造业、农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投资合作稳步拓展。
作为凿岩机、挖掘机、破碎筛分机物料处理设备生产商,广西美斯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康华介绍,东盟国家对专业化、定制化的工程机械需求量与日俱增。目前,集团设备已通过整台出口的方式进入东盟市场,下一步准备与东盟本地的企业进行合作,以半成品或零部件的方式出口,再由东盟本地企业自行装配完成整台套成品并进行销售。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周边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方银说,不少东盟国家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发展初中期,对资金、技术、设备等需求迫切,而中国相对完备的工业基础、较为齐全的产业链、比较庞大的终端市场等优势无法取代,“中国和东盟产业链、价值链相互融合的过程,实际上是取长补短、互利共赢的过程”。
在这种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东盟国家的热烈回应,不仅产能合作领域逐步扩大,一系列新平台、新模式、新机制的出现正推动形成跨境合作的新链条。
2019年,与东盟邻近的广西、云南均获批设立自贸试验区,其中面向东盟是重要特色。肇始于2012年的中马“两国双园”(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开创了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依托广西自贸试验区平台,“两国双园”不仅构建了马来西亚优势产业燕窝、榴莲等产品加工产业链,还深入到跨境金融等领域。
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管委会副主任莫福文介绍,围绕跨境资金流动便利化、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支持开展便利化政策创新,开展一定额度内资本项下本外币可兑换业务,实现两园之间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兑换,打通人民币双向流动的通道,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截至今年8月底,金融创新试点5项业务已在广西落地,业务量合计53.13亿元。
开启区域开放合作新格局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
作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绝佳试验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11年来,双边货物、服务贸易高速增长,90%以上商品实现零关税,在惠及区域消费者的同时,有力推进了双方投资合作,也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和签署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经8年谈判,东盟十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5个成员国于2020年11月正式签署RCEP,标志着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由此诞生,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经济体量形成一体化大市场。业内人士认为,作为多边主义的成功典范,中国—东盟合作迎来更加开放的新平台,也将以更强力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中。
“RCEP将为中国—东盟合作注入新动能,而中国—东盟合作的深入也将带动RCEP的推进。”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雷小华说,东盟在RCEP中居于中心地位,作为成员中最大市场的中国已启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国—东盟在RCEP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作为运行良好的自贸协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对RCEP发挥先导效应;另一方面,中国—东盟也将更有效地参与到外部经济循环当中去,建立起参与范围更广泛的跨国贸易链和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近年来,以助推自贸区建设为己任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已吸引不少RCEP成员国的关注与参与。以9月10—13日召开的第十八届东博会为例,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RCEP成员国都有相关机构或企业参加。本届东博会通过增设RCEP展示区、举办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助力“一带一路”和RCEP建设,还会推动东盟秘书处和全国工商联共同主办RCEP经贸合作工商高峰论坛,发布《关于共同促进RCEP加快生效实施的南宁倡议》。
东博会秘书处秘书长王雷说,东博会将继续秉承作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推进器作用,以RCEP生效实施为契机,从服务“10+1”向服务RCEP扩展,并进一步延伸到“一带一路”国家。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未来,中国将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动力。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向志强黄浩铭)
新闻推荐
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经贸合作论坛在南宁举行 广西对外投资近六成投向东盟国家
东博会上,中国企业在柬埔寨培育种植加工生产的香米受欢迎。一年一度的东博会为中国及东盟客商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合作空...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