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更平安
春节将至,作为国人寓意团圆的传统佳节,众多游子想回家、盼归家的心情可以说是迫不及待。但为配合疫情防控,减少春节期间人员的大规模流动,全国多地都发出倡议,号召大家就地过节,“非必要不出行”;出台政策,引导外来务工人员留在当地过春节,诚意满满。
就地过年,无法归乡,难以接受是人之常情。但“山河无恙,人间安好”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每个人的真心付出。选择就地过年,就是选择了守护,选择了平安。
近6成异地就业人员就地过年
《2021年春节“稳岗留工”调研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指出,超2成企业已开展“稳岗留工”;近6成异地就业人员就地过年,已婚已育群体占比更高。
报告指出,按照家乡所在地属性来看,来自农村的异地就业人员选择就地过年的占比达60.4%,城市(57.1%)与县城(52%)依次位居其后。在最近疫情零星散发的几个省市中,家乡在黑龙江省的异地就业人员就地过年比例最高,达80%。
各地就地过年福利出炉
近日,国办、中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其中写道,各地区要引导在外务工人员“就地过年”,降低春节期间的人员流动性,“非必要不出行”。同时,还要保障职工就地过年的合法权益,除补贴外,还要落实各项保障。
此通知一出,各地都纷纷响应,出台了不少就地过年的政策。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为就地过年的职工们下发了各种福利补贴,还有部分地区安排了娱乐消遣活动给民众。所以,就地过年的人们一定要注意,看看都有什么福利发放。
现金补贴
首先就是现金补贴,这种补贴方式十分实际,对于那些就地过年的外地务工人员来说,现金的补贴可以减小他们的生活压力,即使在春节假期不工作期间,也能够保障自己的生活。而各地针对不同的人群,也给予了不同金额的补贴。
例如北京市,对于留京工作的家政人员将按单给予现金奖励,每单不超过400元;还有上海市,春节期间,经济较为困难的登记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到700元的一次性补贴;而天津则是直接为每位留津过年的外地务工人员发放300元的补贴。
不止如此,还有不少地区为一些企业发放了大额现金补贴,而这些企业也都将补贴下发给了员工。例如广西、天津、江苏等部分地区都为一些企业发放了奖补,在江苏常州,某企业为每位员工都发放了保障奖励,最高有6000元。
除了以上的城市以外,几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针对就地过年的务工人员补贴,金额从100元到6000元不等。大家都可以看一下本地的相关政策,留意一下领取条件,符合条件的都可以领取到。
特殊补贴
其次就是一些特殊的补贴。个别地区也为这些就地过年的外地务工人员提供了一些租房补贴、消费券以及其他的特殊性补贴等等。
例如扬州市,对于那些租用“人才公寓”等为员工提供住处的企业,可以减免半个月房租;深圳市对于春节期间租用“公租房、人才房”的那些外地务工人员,也提供了减免30%月租金的政策,更倡导房东为该类人群减免半月房租或延长缴纳租金期限。
除此之外,各地还为该类人群下发了不少的消费券。例如湛江市、佛山市、昆山市等等多个地区。这些特殊的补贴,保证了就地过年外地务工人员的正常生活,能够为他们减小一定的经济压力。
娱乐福利
最后就是一些娱乐福利。针对这类外地务工人员,各地区都发布相应政策,丰富就地过年人员的精神娱乐生活。就在1月24日,苏州市就公开宣布,针对就地过年人员,其14个园林将从除夕到正月初六期间免费开放。
同时,还有不少地区还同时开放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馆、文化馆等地方,外地务工人员可以免费进入。
实际上,各地区的福利、补贴还有不少,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一些免费培训、物资包发放、流量卡发放等等,都是为每个就地过年的务工人员免费提供的。因此,有了这些福利,大家最好还是积极响应就地过年政策。如果有返乡需求的,也一定要做好防护。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就地过年福利
就地过年,只为更好团圆
春节,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本是一个游子归乡,家庭团圆的日子。然而疫情所带来的阴霾并没有随着新年的到来而消散,国内局部地区仍然时不时出现零散病例。在这种情况下,“就地过年”是一种现实需要。毕竟对于疫情防控来说,若放任每年近30亿人次的“人口大迁徙”,不知会给复杂的防控形势再添几分险情、再增几许风险。由此可知,“就地过年”就是在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应该成为国人在特殊情况下的行动自觉。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隔绝疫情,不隔真情。团聚是我们对佳节的热切期盼,平安更是我们对家国的美好祝愿。
为了“下个节日”不再忐忑、更为踏实地团圆,让我们每个人自觉行动起来,把“就地过年”当成对家人关爱,对国家关心的情感表达,让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春节一样有幸福的味道。
(本报综合)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林涌泉)2月7日,自治区侨联十届四次全委会议在南宁召开。自治区侨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广西将继续开展服务华商...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