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提出将博物馆教育纳入课后服务 博物馆进校园,南宁做过这些探索
广西自然博物馆进校园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恐龙专题讲座最受孩子们欢迎。 在广西博物馆“瓯骆学堂”上,学生们正在做手工。本文图片均为受访博物馆提供
南国早报记者黄婧刘豫
许多孩子喜欢在节假日逛博物馆,如果未来足不出校就能“浏览”博物馆的展品,你期待吗?日前,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如何让博物馆“进”校园提速,提出了许多办法。在南宁的中小学校,博物馆进校园情况如何?是否有学校开发了相关的教育课程?博物馆教育纳入课后服务还要走多长的路?记者近日就此进行了采访。
1探索
博物馆花式进校园,让孩子读懂文化
在南宁,博物馆进校园已不是新鲜事。广西自然博物馆常与广西各中小学合作,在校内开展自然科普类教育活动。该馆工作人员莫宇告诉记者,今年因为疫情防控,活动略有减少,以往每年平均进校园次数都不低于20次。“进校园以小型流动展览、科普讲座、体验活动等形式为主。”莫宇说,科研人员以馆藏标本、科研成果为基础,设计开发了科普讲座21个,涵盖了博物学、地质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多个学科,讲座人员以硕士、博士为主,“其中,恐龙专题讲座最受孩子们欢迎。”
广西博物馆近年来设计研发了不少青少年教育课程。其中,该馆推出的“瓯骆学堂”教育项目,深受欢迎。工作人员到学校给学生们上课时,会带领大家参与铜鼓拓印、活字印刷等体验活动,以此普及广西乃至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广西民族博物馆则在吸引孩子走进博物馆上进行了不少创新。该馆依托馆内展陈、民族文化和非遗文化资源,设计推出了一系列研学活动。金牌小讲解员、“闯江湖,救三姐”展厅竞技、“非遗天天见”展厅活态展演……互动式的博物馆教育,吸引了许多孩子前来学习体验。
2体验
知识融进游戏和故事,变得生动有趣
博物馆进校园,并不仅仅是讲课这么简单。面对冷冰冰的展品、枯燥的知识,如何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文化的兴趣,各大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动了不少脑筋。广西自然博物馆进校给学生举办植物讲座,讲课老师会和学生们畅谈“植物大战僵尸”。“豌豆射手确实会喷射子弹,那是种子在成熟后被干燥豆荚弹射的一种现象;食人花的原型是捕蝇草……”自然知识被巧妙地融入孩子们喜爱的游戏里,变得生动有趣。
广西博物馆在举办以《物说广西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校园课堂讲座时,老师会给学生们讲述一件件文物背后蕴含的精彩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对广西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领悟。
在探索文化场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上,南宁市也有部分学校做了尝试。南宁市民主路小学多年前就推出校外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年级设定各自不同的活动主题,每个月安排一天带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各大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场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中吸收知识开拓眼界。
3建议
进校配套要跟上,可联动高校资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南宁市各大博物馆进校园更多以活动形式开展,鲜有学校开发相关的教育课程。而意见中提出,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要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鼓励小学在下午3点半课后时间开设校内博物馆系列课程,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对此,不少博物馆、中小学校都表示仍有待探索。
南宁市民主路小学副校长罗燕婷认为,将博物馆课程纳入课后服务,需要师资力量跟上,还要将博物馆教育培训内容纳入相关学科类教师培训中。这可能还需要政策配套和多方部门联动合作。
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马鋆也表示,博物馆作为非强制性学习场所,在政策落地上仍需要与教育部门联动合作,切实保障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未来他们考虑开发系列线上课程项目,以期为更广泛的学生群体进行服务。
广西自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莫宇则提出,博物馆教育面临的困难还有经费不足、项目人员太少等问题。她希望今后可以通过培训志愿者、校内老师上岗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使博物馆进校园工作能够常态化、规模化、系统化。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滕兰花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认为,博物馆教育进校园,除了公办博物馆外,还可以把高校的博物馆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高校的人力资源丰富,且教育优质资源多,如果高校博物馆与中小学联动开设博物馆课程,发动大学生参与,既能锻炼大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也利于联动高校师生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博物馆课程教育。
新闻推荐
在新中国成立71周年之际,我阅读了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先生的著作《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本书以太平天国农民革命、...
广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