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人工繁育出2万多株贵州地宝兰,移植到野外种植 兰花中的“大熊猫”回归野外
贵州地宝兰。今报通讯员刘世勇 摄
今报南宁讯(记者张文卉通讯员蒋强)今年10月,广西雅长保护区兰科植物繁育实验中心的工作人员将2万多株贵州地宝兰苗进行野外回归。这是雅长保护区在兰科植物中的“大熊猫”——贵州地宝兰人工繁育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功。
修长的花葶从植株基部叶鞘中发出,径直向上约20~30厘米,顶端开出数朵玫瑰红的花,朝着阳光充足的方向……这种花就是贵州地宝兰,特产于我国,是极度濒危也是最受关注的物种之一。
为什么叫贵州地宝兰?原来,这种花是1921年,由德国植物分类学家施莱希特在贵州省罗甸县首次发现的,因此得名。不过,在首次被发现后,它就和世人玩起了捉迷藏——此后80多年间,人们都没有在野外再次发现它。2004年,贵州地宝兰在广西雅长保护区被重新发现,一度轰动了植物学界。
“靠它自身分化和发芽,很慢。这么多年来,我们保护区陆续又有了点发现,但是量不多。它成熟植株不大,在野外很难找到它。”雅长保护区兰科植物繁育实验中心工作人员蒋强告诉记者,贵州地宝兰对生存环境要求严格,受自身的生物学限制以及栖息地破坏等原因影响,野外分布的数量非常稀少。
为了恢复这个野生种群,人工繁育育种实验必不可少。为了提高贵州地宝兰的结果几率,雅长保护区采用人工方式,帮助它异花异株传粉。授粉成功后,还要对组培培养基进行涮选,才能进行种苗繁育。2018年起,工作人员不断试验,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选出最适合贵州地宝兰萌发生长的培养基。
今年10月,在温棚适应了一段时间后,第一批2万株贵州地宝兰种苗被移植到了符合其生长环境的野外进行种植。
“后期我们要将它们移植到各个野生分布点,壮大种群数量。”蒋强表示,之所以集中种植,是为了在管护中保证湿度和温度,提高这些兰花苗的成活率。待明年雨水充沛的时候,这些人工繁育的贵州地宝兰将和野生植株一起共生长。
记者了解到,从2004年发现贵州地宝兰至今,雅长保护区对其生长环境进行了保护,目前在保护区内和周边共有4个分布点,野生植株个体数量虽然已从原来的50多株增长到如今的400~600株,但资源量仍十分有限。
新闻推荐
广西民族博物馆与苏州园林博物馆合作举办的“园韵文心——苏州园林文化特展”近日在南宁开展。展览分为园之史、园之观、...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