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一锅臭酸
□蒋筱华
前两年追着中央台看《舌尖上的中国》,真是看得垂涎欲滴,恨不得走遍全中国,吃尽所有节目中的美食。但,这是不可能的,继而把目光转向了关注身边看得到、吃得到的美食。
家住广西与贵州交界的朋友发朋友圈,说邀请大家去她家吃臭酸。这条微信引起了我的关注,平日里我们常见的与“臭”相关的食物,最有名的非臭豆腐莫属。喜欢吃的人,站在卖臭豆腐的小摊前,吃得十分享受。我等吃不惯的人,看到卖臭豆腐的摊子,立马会捂着鼻子绕道而行。
我的好奇心比较强,不管臭酸好不好吃,敢不敢吃,能去了解一下臭酸是怎样成为舌尖上的美食,辛苦一趟也是值得的。于是,我和几个姐妹坐上长途快巴,来到了朋友家,大家寒暄一阵,已是傍晚时分,制作臭酸的过程就开始了。
只见厨房里的案板上,堆放着已经洗好切好的各种食材。有五花肉、猪大肠、豆腐、大白菜、茄子、白芋檬,还有大蒜和辣椒粉等作料。
大厨把豆腐、大白菜、茄子、白芋檬分别炒好,再把五花肉和猪大肠一起下锅炒。此时此刻,厨房里香气四溢,我根本联想不到待会是怎样变臭的。
五花肉和猪大肠炒出油之后,加入大蒜和辣椒粉再翻炒片刻,大厨就把事先炒好的几样素菜一起倒入大锅烹煮。煮沸之后用一个大盆子舀出来。然后,大厨从家里储藏室小心翼翼地端出一个酸坛,坛口用粗盐封得严严实实的。我好奇地问:“这里面是酸吗?”大厨笑了笑,“这里面就是‘臭酸本’,煮臭酸的精华。”
大厨在锅里倒了两勺油,揭开酸坛的盖子,油一烧开,马上用干净的汤勺动作迅速地舀了几勺“臭酸本”倒下锅里煮。几分钟后她又把刚才那一大盆肉和菜倒进锅里,和“臭酸本”搅拌同煮。虽然开着抽油烟机,但此时厨房里的那个臭,比起臭豆腐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很尴尬,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最重要的是“臭酸本”的制作还没了解。我强压胸腹中的涌动,虚心地请教大厨“臭酸本”的制作方法。大厨看着我发青的脸,乐了,“你受不了还是先出去吧,我的手机里收藏有,马上发微信给你。”我这才几大步离开了厨房,到她家院子里换气。
手机响了,一条长长的微信详细介绍了“臭酸本”的两种制作方法。
一是素的做法。凤仙花(本地叫做指甲花)连花、茎秆和叶子一起用,还有青色的苋菜(本地叫旱菜),两种菜一起切碎煮好冷却备用。炒熟的小麦和两种菜一起装进酸坛,然后用粗盐密封坛口,不得漏气。二是荤的做法。将猪筒骨炖熟透后去掉骨头,待筒骨肉和汤冷却后,与炒熟的小麦一起装坛密封(不放指甲花和青色苋菜)。
“臭酸本”做好后,夏天一到两个月即可以拿出来煮。冬天若想快些吃,可拿一斤水豆腐煮好,冷却后一起装坛密封。“臭酸本”用得差不多时要重新添加,照上述方法做即可。
开饭了,大伙儿围着那一大锅臭酸吃得不亦乐乎,一个个脸色通红,她们边吃边说:“虽然闻着很臭,吃到嘴里才知道是人间美味。”唯有我实在吃不下,端了一小碗白米饭到客厅去吃。人人都笑我无口福,跑那么远来吃白饭。
其实我并不觉得自己白跑了一趟,至少我领略了臭酸的“臭”。许多普通人能用简单的食材、简单的方法制作成脍炙人口的美食,并一代代地传下去,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我不虚此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宗文)“建立民族文化相关数据库”“建设南宁地方人才小高地”……21日,在南宁举行的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会上...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