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今日广西> 正文

陆万流:镜观颅腔争“纤毫”□本报记者 陆照德 文/图

右江日报 2020-07-03 09:30 大字

陆万流在给术后患者检查。

最近一个月,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陆万流又主刀了4台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处理鞍区肿瘤的手术,接受手术的患者都无需开颅,恢复很快。6月2日入院的患者凌焕然(化名)手术后第3天就开始坐立,独自上厕所。

35岁的陆万流擅长神经内镜技术处理各类颅内病变,能独立开展神经内镜手术包括颅内各类血肿清除术、颅内肿瘤手术、脑积水手术,首次在桂西地区开展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瘤手术、神经内镜下处理听神经瘤等中后颅窝肿瘤,填补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镜技术空白。

从2018年6月第一台内镜手术至今,陆万流已经主刀完成了各类神经内镜手术近80台,这些手术都使用神经内镜在头颅内很小的空间里操作,最小可操作范围不到2厘米,纤毫必争。

2018年5月,陆万流从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全国神经内镜培训基地之一)进修神经内镜解剖及临床应用归来,6月中旬,他做第一台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瘤手术,而此时,区内同级别医院开展此类手术的并不多。

“以往使用显微镜下经鼻处理颅底病变时,需要不断调整、变换角度看,手术风险大,清除肿瘤难以彻底,好比除草,残留根多,容易再长出来,这种手术考验医生的经验与技艺。”陆万流说:“但是使用神经内镜手术,直径4毫米的内镜可从鼻孔抵达病变区域,医生从高清显示器清晰看见患者颅内组织结构及病变,手术风险低,清除肿瘤更彻底,也避免了传统开颅的风险。”

当然,设备的先进并不意味着手术没有风险,神经内镜下手术同样考验着医生的综合能力。陆万流至今仍记得2018年6月做的第一台神经内镜垂体瘤手术。患者是一名26岁的女性,因头痛、视力不断下降才来就诊的。经医学检查观察,原来是患者在颅底中心位置生长出一个较大的肿瘤,考虑垂体瘤可能性很大,肿瘤压迫视神经等造成的头痛和视力下降。

垂体瘤在医学上虽然属常见病,但垂体是人体各个系统内分泌激素的发生器和存储器,周边动静脉及神经错综复杂,处理这个地方的病变时很考验主刀医生的技术和耐心。

经过全科室讨论,做了详细的计划后决定给患者实施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手术,由学成归来的陆万流主刀,手术进行3个多小时后,肿瘤已经完全切除,准备进行鞍底重建,眼看手术就快完成,突然镜下一片红,血液迅速把鼻腔充满。训练有素的陆万流沉着应对,在副主任医师叶静、主治医师黄礼德的协助下,一步步操作,又花了2个多小时才完成手术。

一个月后,陆万流又主动主刀第二台手术,这回他吸取上回术前评估不够、术中预备方案欠缺的问题,耐心细致实施。同时他还反复翻阅在深圳学习时拷贝回来的高清视频、学习笔记等,并做好标记。随着每台手术时间不断缩短,他的医学经验也不断丰富起来。

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早在2002年就引进国产脑室镜,并开展一些脑室镜手术处理脑积水、颅内良性囊肿等。但直到2019年5月,该科室申请购买的进口新设备到货,才让该院神经内镜技术得到长足的进步。这是一套德国的STORZ高清神经内镜系统(包括脑室镜、颅底观察镜、神经内镜机械固定系统)。还有全套的颅底手术器械,都是专门设计用于经鼻颅底手术的,包括枪状显微剪、咬骨钳、神经剥离子、环形刮匙、解剖刀、吸引器等,还配备美国美敦力颅底高速精钢磨钻(直径2至3毫米),用于颅底骨质磨除。

这套设备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神经内镜系统,陆万流可以通过它实施神经内镜下各种颅底瘤、神经肿瘤等高难度手术。“2020年5月,市人民医院引进广西第一台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睿米手术机器人,今后可以通过电脑规划手术路径,借助机器人定位和保持内镜,神经内镜手术安全性和精准性会更高,患者受益更多。”陆万流说。

陆万流是田阳巴别人,2013年从广西医科大学神经外科专业毕业后入职市人民医院,中共党员,2016年起任第一届广西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2019年成为广西医师协会第一届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2019年5月,被市人民医院党委任命为神经重症病区筹建负责人,今年6月,神经重症病区顺利建成并开科,他被正式任命为脑科医院神经重症病区主任,成为该科室的中坚力量。

新闻推荐

音乐会版《血色湘江》献礼“七一” 吹响广西国有文艺院团剧场复演号角

本报南宁讯(记者/王春楠通讯员/农艳)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策划、广西演艺集团创作演出的歌剧...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