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今日广西> 正文

粤西新士人与古代文学教育传统 读胡大雷先生《粤西士人与文化研究》

桂林晚报 2020-06-16 10:04 大字

■于堃

粤西是古代广西的别称。胡大雷先生的《粤西士人与文化研究》一书,对传统的粤西文化、粤西士人推波溯源,深入探究,爬梳广西文脉学统,追索广西士人精神。同时,该书下编对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11位先生的事业、学问,做了口述式回顾和感想式评述,处处闪烁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的光芒,是新时期粤西新士人对粤西文化和桂学研究事业的新推扬。

桂学研究与粤西士人文化精神

率先提出“桂学”这一概念的,是清代的康有为。他曾在桂林讲学,著有《桂学问答》。广西师范大学钟文典先生继之着眼于“桂林之学”,认为以桂林为核心的桂北文化有独立成“学”的意义,提出创立“桂学”。作为历史学家,钟文典先生强调研究地域文化要着眼于大事件,以大事件带动区域文化研究的全球视野,他通过编写《广西通史》和《桂林通史》来改变广西、桂林古来有志无史的历史研究缺憾。而后胡大雷先生的“桂学研究”荣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更是使得广西区域文化研究上升到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层面。

胡大雷先生注重广西人文精神的研究,提升了桂学研究的研究高度。他将粤西士人文化精神精准总结为:科举登第、参透世事、造福桑梓、安享民风、忠义节气、热肠厚道。从其记述的教授问学录及同事、师生交往的雅言趣事中,可以看出老教授们不断追求学术高地和静守平凡生活的风骨与神采,又凸显了老一辈广西知识分子对高贵学术品格与高尚人格风范的发扬。如陈振寰先生给后学印象最深的是传统知识分子的气质:随和、通达、看得开,平易近人。又如樊运宽先生从学习、教授、赏析古典诗词,到自己撰作并带领大家一起撰作古体诗词,正可谓一生学术心。老教授们甘愿坐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冷板凳,埋头于故纸里,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才结出祖国西南一隅的丰硕学术之果。

把学术工作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以“桂学研究”实现“桂学之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作出有益贡献,是广大古代文学学科教育和学者们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杨福廷先生做桂林旅游调查,为“桂林西湖”的历史文化胜景复兴和旅游业发展献言献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胡大雷先生在书中说:“我的‘桂学研究’就较多地注意人,人的故事,人的诗词。我的‘桂学研究’的子课题就是‘桂学与广西古代知识分子’,文集中的几篇文章就是写广西古代知识分子的;于是又要写当今的广西知识分子,而我最熟悉的就是广西师大我们(古代文学)教研组的老师,于是就有了文集下编的‘粤西新士人’。”这些老教授是广西乃至我国文化、教育工作者的代表和缩影。

粤西新士人对传统学术阵地的坚守与创新

作为粤西新士人中的突出代表,广西师范大学的老教授们把坚守传统阵地与创新研究方法结合起来,着力于培养专业的学术人才和专业研究队伍,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一是坚持用专业的学术研究路径开展古代文学教育。如张葆全先生以文字训诂求义理开展学术教育,对学生进行学术训练,从而交给学生一把古代文学研究的钥匙。胡光舟先生十分注重目录学为基础的学术研究教育,他把前人对目录学的四种界义融入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可以轻松探得治学的门径。周满江先生注重鉴赏式批评教育,让初入学术门庭的年轻学生可以用文学研究的大视野去观照文学现象。

二是坚持践行以教学为本的古代文学教育理念。如曹淑智先生注重课堂艺术,他讲课清晰条理、感情投入,努力培养学生的古代文学鉴赏力,让他们喜欢上古代文学。

三是坚持用专业的研究方法引领学生登学术之堂室。如陈飞之先生注重把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教育结合起来,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理论研究能力。又如陈振寰先生注重文字、音韵学的入门对书法研究、中古文学研究的基础作用。

四是不囿于传统而勇于突破创新。如黄海澄先生讲授美学课程,把理工科的方法引入文艺理论研究和美学研究,以“热门学科”+“新方法”开研究风气之先。

一个地方的人的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地方文化的气质。以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老教授为代表的粤西新士人,用植根于内心深处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历史的使命感,不断拓宽着古代文学教育传统的新内涵,真正实现了“桂学研究”的“桂学之用”。

新闻推荐

专家:北京病例数恐还会增加 未来20天到30天非常重要

截至6月14日24时,北京本地在院新冠肺炎病例达79例,无症状感染者7例。这些新增确诊患者均与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有关联。这...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