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今日广西> 正文

难忘 “混编班”岁月

柳州晚报 2020-04-25 15:27 大字

(周龙兴 摄)鹅山夕照

(张灵 摄)

□朱开健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我的五年小学生涯中,除了一年级外,另外四个年级,都是每两个年级“混编”在一间教室。如今虽已时隔多年,无情流逝的岁月,早已冲淡了无数往事记忆,但当年就读“混编班”的点滴情景,仍不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我出生在广西钦州地区的一个小山村里。那时的小学校,建在村边的山腰上,站在学校的操场边俯视,整个村庄几乎可以一览无余。学校只有一排校舍,砖混结构,一层,总建筑面积大约200平方米。虽然面积不算大,但在当年,却是全村唯一砖混结构的建筑物。

全校仅有三名教师,而且都是民办教师。两名教师专门教一、二、三年级的课程,一个教语文,另一个教数学;还有一名在我们看来简直就是“全能型教师”,四、五年级的所有课程,不论语文、数学,还是历史和地理等学科,以及每周一节音乐和书法课,都是他一个人教。

我读一年级时,全年级共有32个同学。可是到了二年级和三年级,一些当时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同学辍学了,每个年级只剩下24个学生;而到了四年级和五年级,每个年级就只有10个学生了。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学生辍学的现象才逐步减少。再后来,得益于国家全面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才完全杜绝了小学生辍学的现象。

由于当时村里还没通上电,在炎热的夏天上课,只能使用扇子扇风纳凉。学校所有的窗户,都没有可以防风挡雨的玻璃,只安装了木质窗架。当冬天的寒风呼啸着从窗外扑进来时,衣着单薄的同学们,只能依靠从家里带来的火盆抵御寒风。这时候,老师总会说,把火盆放在教室过道吧,这样大家可以一起取暖。潜移默化间,同学们从小就学会了团结互助、同舟共济。

您一定很好奇,不同年级的同学“搅和”在一起,课程是怎么安排的,不会乱套吗?当然不会。我们当时每天上午两节课,下午四节课。基本上就是语文和数学两科轮换着上。每节课45分钟,前20分钟,老师教二年级的语文;后20分钟,再教三年级的数学;四、五年级以此类推。这就是“混编班”的课程安排。

而小学年龄阶段的孩子,大多比较调皮。老师教完我们二年级的课,吩咐我们自习或者做作业,然后上三年级的课文。这时候,我们总是对高一个年级的课文充满好奇,常常是跟着听课。每当老师讲到一些令人捧腹的课文情节时,整个教室一片欢腾,气氛变得热烈而融洽,早已没有了年级高低之分。这样一天天下来,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就等于提前预习了高一个年级的课程,等到以后升级到高一个年级,再上课时,就会感到学习的难度大大降低。

老师常说,既然来上学,就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当时条件比较艰苦,体育课大多是自由活动。一个由树干和木板钉成的篮球架,以及一座由砖头和水泥板搭成的乒乓球台,就是全校所有的体育设施。乒乓球台中间连拦网都没有,是由一排砖头隔开的。投篮时,如果用力过猛,一不小心篮球滚落山下,半天都捡不回来。

生活在农村的同学们虽然年纪小,但动手能力比较强,放学回家,常常还要煮饭甚至上山砍柴。同学们的劳动课,就是挑水、施肥,打理学校自种的柑树和香蕉等果树。最令人难忘的是,到了收获的季节,老师把采摘回来的香蕉和柑子,平均分发给全校师生。分果前,老师会作一番点评,肯定同学们付出的辛勤劳动。虽然分到每个同学手上才五六个果,可同学们大都不舍得吃完,留着放学后拿回家跟弟弟妹妹一起分享。

时光飞逝。尽管已过去三十多年,于我而言,当年就读“混编班”的点滴往事,仍然如昨日一样历历在目。然而,闲暇之余,每当我把这些往事讲给正在上学的女儿听时,她总是觉得难以理解。这也难怪,在物质生活丰富、学习条件优越的今天,她很难想象父辈当年求学的艰辛与困难。而我能教育她的,是让她明白,不论今天的生活过得多好,团结互助、积极上进、艰苦奋斗的精神永不过时!

新闻推荐

十大体育新闻出炉呈现广西体育奋斗长卷

分析南国早报记者覃江宜一次评选、一个榜单、十大新闻、万千群众参与,从中体现了广西体育事业的全面突破。从竞技体育到群...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