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今日广西> 正文

50岁依然潜心学习传统绘画 他用时一年 临摹《清明上河图》

玉林晚报 2020-04-01 16:51 大字

李文在精描细画。

李文临摹的《清明上河图》局部。

墙上是一幅12米长的临摹版《清明上河图》,墙脚边摆放着画笔、颜料,李文坐在墙前,戴着画画手套、手持画笔,正在精描细画。眼前这幅令人惊讶的画作,正是李文用时一年多、一笔一笔绘制而成的。

临摹这样一幅誉满中外的传世名画,需要付出怎样的心血和精力?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上午,记者走进李文的工作室一探究竟。

潜心作画 得到妻子全力支持

平和淡定、心无旁骛是绘画创作时需要保持的心态。50岁的李文决定临摹《清明上河图》,也是因为“这两年心静下来了,想系统学习研究中国传统绘画”。

李文从小热爱画画,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学的是版画专业。1997年,李文开始经营画廊,拿画去装裱时结识了从事手工装裱的吕春梅。

李文当时不知道自己完全符合吕春梅对未来伴侣的设想——会画画、身高1.7米以上。于是,两个志趣相投的年轻人就此相识、相恋、喜结连理。婚后,为支持丈夫绘画,吕春梅揽下了画廊经营等一切杂务。

2019年春天,李文开始临摹《清明上河图》。丈夫潜心绘画,吕春梅闲时旁观。“画累了,我们也像他们那样坐下来喝杯茶、聊聊天吧。”吕春梅指着画中靠着城墙而坐的两男子和丈夫说。在丈夫的指引下,吕春梅对《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风土人情、记录的历史风貌渐渐有所了解。

查资料、看解读

为画好细节做功课

李文临摹的《清明上河图》长达12米,画面清晰、笔触细腻:从清静的郊外进入北宋汴京一带的交通运输命脉“汴河”,跨河的“虹桥”,再经过十字路口、巍峨的城门楼,进入城内繁华的闹市。画中不仅表现了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物在节日的活动场景,也展现了各类型的商店、楼宇、车船和牲畜。

“宋朝以前,绘画多用绢本。我现在用的也是绢本,同样的材料更能还原本来《清明上河图》的味道。”最让李文耗费心力的是,这幅传世名作是以高度写实去展现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社会面貌的,若不能对画中所涉内容充分了解,很难重现千年前的北宋风貌。

李文指着画中货郎的货架说,绘制货架时细节无法看清、理解,就无法描写到位。他翻查了很多资料都找不到相关内容,只好留出这个局部不画。有一天,在浏览手机上的各种古画图片时,他突然在一幅明朝的古画里发现了同样的器物,并且很清晰。观察清楚后,他才把之前留出没画的细节补画上去。

李文桌面上的《清明上河图》精摹本、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挂历《清明上河图卷》已翻得有些破损。每次绘画时,李文总习惯拿来反复比对。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解读,李文也看了数本著作。“画中重点刻画的人物有数百人,既有胡人、汉人,也有官员、平民,他们穿的衣服、戴的帽子都有所区别,要画好这些人物就需要对北宋的服饰进行了解。”李文指着画中人与记者侃侃而谈,“画面是静止的,但钻研细评会发现,《清明上河图》表现的内容有戏剧性冲突,还包含着当时的社会风俗。”

心无杂念去做热爱的事

他是幸福的

除了钻研相关史料外,临摹这样一幅传世名作更耗费心血。目睹丈夫夜以继日地潜心绘画,吕春梅笑呵呵地说,“整幅画都是用毛笔一笔一笔描绘而成的,你看这些人物,寥寥几笔就描绘出了他们的肌肉纹理;再看这些交错搭建的楼宇、竹寮,笔触非常细腻,没有一丝杂乱。别说画,我看着都晕。而他总是一画就入迷,从白天画到晚上,经常是催了几次才舍得停笔回家。”

“先画底稿,再描稿,最后慢慢上色、画明暗。”就这样,用时一年多,李文临摹的《清明上河图》即将完稿。绘制时,李文无数次感叹:宋朝绘画之美是我国绘画史上的一座高峰,而《清明上河图》又是这座高峰的顶点,“此图构思之巧妙、场面之宏大、描绘之繁密、笔法之精到,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在临摹《清明上河图》时,李文感受到:一要静心,绘制时要心无杂念、凝神屏气,心浮气躁则无从下笔;二要耐心,无数的楼宇、舟车、人物,每分每寸都要摹描到位,是对毅力与耐心的巨大磨炼;三要细心,学习宋人在绘画时对事物观察与表现上的细致入微以及对细节捕捉到位的能力。“所有这些皆源于热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学习、研究与传承。”李文说。 (记者 庞献 廖源)

新闻推荐

探究壮族诗人的 创作成长之路 《文学桂军研究资料丛书·韦其麟研究》引起业界关注

《文学桂军研究资料丛书·韦其麟研究》封面。近日,《文学桂军研究资料丛书·韦其麟研究》(以下简称《韦其麟研究》)一书由云...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