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今日广西> 正文

给猫留门(续)

梧州日报 2020-01-12 06:45 大字

黄咏梅

(接上期)门外一下子出现三个人,老沈吓了一跳。中间一个高大的老人,见到老沈,很快爆发出一阵笑声,边笑边喊出他的名字:“沈文兵!”老沈懵住了。那老人喋喋不休地跟身边的女人说:“果然被我找到了,沈文兵,他就是沈文兵。”他的声音比电视里天气预报的过门还响亮。老沈侧着头,辨认这个比自己高出大半个头的老人。高大的老人气势十足,一脚跨进门里,把老沈抱住了。“我刘进乐啊,你个沈文兵!”他用拳头敲了敲老沈的脊背。

没错,是刘进乐,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家伙一点没变矮,还是那么热情洋溢。老沈想起来了。他推开他,后退好几步,将这张红红圆圆的大脸跟年轻时的那张脸对应了起来。他们互相盯着看。直到各自的眼角里溢出了泪,就像进行一场缓慢而准确无误的化学反应。

大学时,刘进乐是班里的党支部书记,热心、上进,对瘦瘦小小的沈文兵多有照顾,还是沈文兵的入党介绍人。毕业后刘进乐分配到上海市政府工作,这一切,有赖于他学生会工作的成绩,以及根正苗红的出身。而老沈,背着“华侨”成分这个龟壳,支援边地,辗转在广西十万大山之间,成为地质队的一个资料员,上世纪70年代,他从地质队退役,分配到这个山城的人防办,管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防空洞,安定下来才得以结婚生子。退休时老沈的职务是地下商城管理站主任,城东那个最大最长的地下商城,是由他年轻时参与挖建的防空洞改造的。这一切,刘进乐当然不得而知。他之所以能在这个春天的夜晚,摸进这条破旧狭窄的马王街,艰难地爬上五楼,是因为他那优秀的女儿,被邀请到这个山城讲课,顺便带父母来游玩,在离开的前一个晚上,他模糊想起自己有个大学同学沈文兵好像就在这个小城,一番周折找到大学校友会的电话,查找到一个几十年前登记下来的地址,登记的时候还没有安装电话,街道门牌房号倒是清晰的。一贯孝顺的女儿即使觉得这个地址无效但也不忍逆拂老父的心愿,三个人,一脚深一脚浅地找过来,竟然真的敲开了老沈的门。

憋了半天,老沈说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进乐,你看我是不是潜伏得很好?”

刘进乐不断点着头,还没擦干的眼泪又涌了出来。那个一头细密卷发、系着讲究的红丝巾的刘夫人,不断抚着刘进乐的背:“毋激动啊,医生吩咐你不能太激动的。”刘夫人轻言细语的神态,像个资深的护士。另外一边,刘进乐的女儿很快掏出一张纸巾递到老刘的手上。

客厅那张唯一的沙发刚好够三个人的位置,他们坐着还是跟站在门口时一样整齐,刘进乐在中间,夫人、女儿各一边。

老沈走到饮水机前给他们泡茶,豆包一直跟在他的脚边转悠,鼻子东嗅西嗅,竖起的尾巴不时擦着老沈的裤脚,似乎向主人确认自己的领地。

他们彼此讲了一下大学毕业后的工作生活,大概因为退休久了,几十年轻描淡写讲完,真应了那句弹指一挥间的话。话题更久地留在了自己的儿辈孙辈。刘进乐兴味盎然,让老伴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将他的三个儿女和三个儿孙一一指给老沈看,现在坐在身边的是最小的女儿,上海某个大报业集团的老总,在新闻领域属于老师辈人物了。由于成家晚,老沈只有一儿一孙,他指着墙上的遗像告诉刘进乐,老伴早些年去世了。老沈说得很黯淡,气氛一度陷入尴尬。小女儿于是提议给大家拍照,为了这个重逢的伟大时刻。

一动起来,那个皮肤白白的小女儿俨然变成了一个指挥官,指挥他们寻找拍照的最佳位置。沙发上背光,他们被叫到饭桌边,把椅子挪走两张,把饭桌上的杯子、药瓶、茶叶罐等杂物一一清走,镜头里看看还不满意,又把饭桌后边从前老伴买的那盆五彩斑斓的塑料花抱走。如此折腾一番,两个老同学才得以坐定下来。刘进乐的手搭在老沈的肩膀上,隐隐伴随着颤抖。茶水已经喝到第二泡了,他的激动依旧未能平复下来。

印象中,刘进乐就是那种激动、奋进的人。还记得,那次他偷偷把老沈约到明湖边,压低声音告诉老沈,传达室老黄上交给他一封信,寄给老沈的,从信封、邮票、邮戳可以判断,是老沈的华侨父亲写来的。这封信被他扣下来没交到学校,因为彼时正处于老沈入党考察阶段,怕这封信节外生枝。他让老沈看了之后当着他的面烧掉。基于那种熟悉的恐惧,以及与父亲划清界限的决心,老沈拆都没拆就烧掉了。看着还没烧尽的火焰,刘进乐激动地搂着老沈的肩膀,立下誓言,一定要帮助老沈进步,顺利入党。同时,为了巩固成功几率,他让老沈写了与父亲划清界限的证明书。“本人沈文兵,虽与父亲沈天鹏有血缘之亲,但从两岁开始便未见过父亲,亦从未受过父亲一点一滴的养育和教化,思想从未受过资产阶级腐化,修此证明,与沈天鹏划清界限。”这封递交组织的证明书,证明人也是他的入党介绍人刘进乐。寥寥数语,跟那些年代背诵的语录一起,老沈记住了一生。他后来才知道,那封信是父亲自知时日无多,冒着风险写给他的,算是遗嘱。听到父亲去世消息的那个中午,他冲进集体浴室,脱光衣服,龙头的水拧到最大,也无法冲洗掉他夺目而出的泪水,无法压低他难抑的呜咽。这情形在一个神经衰弱者失眠的夜晚,变成羞耻的烈日,灼烧得他疲惫不堪。

如老沈所言,这半个多世纪,他的确潜伏得很好,往事休提,循规蹈矩,小葱豆腐,平庸度日,亦从不向他人提出任何非分之想,与其说是让人忽略他这个大学历史系高材生,不如说他循着命运所列的指示牌,一走到底,就连翻盘的念头也从未有过。分配到人防办,也合乎他意,管理那些阴暗的防空洞,如同潜伏在时代的肚腹,讳莫如深,冬暖夏凉,他谙熟洞里的逃生技能,即使和平年代没有战争,如果遇着地震,他定是这个城里最能确保家人平安的大丈夫。不过这些技能倒从来没有得到过证实。

刘进乐不仅话多,还喜欢打断别人的话,大概是过去当领导留下的习惯。为了管理他心脏放进去的三根支架,护士一般的刘夫人,恨不能给他滔滔不绝的话标上逗号句号省略号,慢慢分三段讲完。

在他们交谈的间隙,小女儿终于发现了坐在窗台上远望他们的那只猫。“伯父养的小猫真可爱,眼睛是祖母绿的颜色呢。”

于是老沈自然而然地讲起了豆包的身世,当然讲得最多的还是雅雅,因为豆包是雅雅的弟弟。他给他们看雅雅的照片,指给他们看那两只对称的小酒窝,毫无疑问获得了一致的赞美。这样,话题最终毫无逻辑地又回到自己的儿孙,还是刘进乐讲得多一些。

小女儿拿出手机要拍豆包,豆包却一点不给面子,从窗台一跃而下,径直跑进了卧室里。那晚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老沈反复回忆,认为最后看见豆包的那个瞬间,应该就是那个窗台的一跃。但他也不是太确定,因为自那以后,他们还讲了很多话,一起坐了很久。

站起来准备道别的时候,刘进乐才顾得上打量这个旧房子,看了几眼,忽然问老沈:“你的确潜伏得很好,但是你的任务完成没有?”

就在同学们即将各奔前程的毕业聚餐上,饭盆装满米双酒,不知已经喝下多少盆。老沈把饭盆举得高高,专去敬他的入党介绍人,酒撑大了它的舌头也壮大了他的豪情:“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从这个校门走出去,我一定写出一部中国当代华侨史。老兄,就当我潜伏执行任务去了。”

半个世纪过去,刘进乐还记得那一幕,在老沈看来,那简直就是一个幼稚的笑话,想想这一生的挫败,老沈哭笑不得。

老沈执意要送他们到街口打车。小女儿觉得五楼爬上爬下太辛苦,坚决不让送。他们在门口推让了几下。最后还是刘进乐拿了主意,他和老沈牵着手,一级一级并肩走下楼梯。在感应灯还没被踩亮之前,有几级楼梯是摸索着下的,黑暗中,老沈能感觉到刘进乐对他的依赖,手上会使力,高大的身体下意识会倾向他这边。

下完一层,后边的母女俩快步跟了上来。女儿用礼貌的口吻提出,还是由她挽着父亲的手走比较合适,因为楼道实在太黑了。于是,他们又像来时的结构,刘进乐居中,夫人、女儿各一边。

“亮!”老沈学雅雅,命令感应灯。这方法竟立即奏效。于是刘进乐也跟着老沈喊,他嗓门大,喊起来更像发号施令。他们喊亮了每一层楼,大家在一片笑声中轻松走完了所有楼梯。

这个小城的出租车基本都是急性子,更顾不上什么礼仪,刘进乐屁股刚坐稳,还没来得及从窗口探头出来挥手,刷一下,他就看不到街口那个瘦小的人影了。这说不定是们最后一次见面啊。车已经消失了踪影,老沈才意识到这点,心里冒出来一句诗:“萧萧班马鸣,挥手自兹去。”琢磨一下,似乎觉得前后颠倒了,又倒过来念一次,这一次念出了声音。

和刘进乐在门口拖拖拉拉道别,老沈全然忘记了那只一直伺机出门的猫。 等到他回过神来,在屋子里每个角落遍寻,甚至用勺子不断敲打它的食盘,豆包都不再会像往常那样积极地小跑到他跟前,更不用说在他脚下欢天喜地亮出自己的肚皮了。他急急忙忙又重复了一遍刚才那场告别,在每一层楼学着它的叫声,重新走了一遍送刘进乐出马王街的那一路,最后停留在他们上车的那个位置,好像那些时候豆包都在场似的。

整整一个晚上,老沈失魂落魄,吞下两颗半安眠药,都没能闭眼一分钟,索性坐到客厅的沙发,把门打开,留下一道猫可容身的缝隙,他侥幸认为它玩够了就会回家,就像过去那只大黄猫,会在门口喵喵地叫门。

天亮的时候,老沈想得更多的是,该怎么向雅雅道歉,爷爷没有完成她交给他的任务。

城东的摩啰街,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前身是一条宽8米,长280米的防空洞,由于这个小城山多,几乎所有防空洞都是穿山洞,在那个“深积粮,广挖洞”的年代,这里的洞远比粮多,多数功能丧失,处于开放状态,成为居民冬天取暖夏天乘凉的聚集地。摩啰街是最早被改造的防空洞,基于洞的长宽度,也基于它地处城东城西的接壤处,建设者索性将它延长,打通了整座山。起先,那些从这里西江码头出发运货到香港的海员,带回一些零零碎碎的“洋货”,服装、香水、光碟、奶粉、保健品之类的,会拿到这里摆卖,如同香港开埠时,印度水手在荷李活道摆卖杂货而得名“摩啰街”,走船的海员干脆把这里也叫“摩啰街”。那些“洋货”曾经很受欢迎,供不应求,进入新世纪以后,高速高铁呼噜噜穿进小城,水运没落,这里就什么都卖,潮流的小玩意,私人收藏的旧货,也有名牌的山寨,比如大写字母的“阿迪达斯”,无故拦腰断了一条连线的GUCCI,间或也有剪掉商标的正品……东西杂,流动快,但“摩啰街”这个名称一直不变。

沈小安的办公室在“摩啰街”中部,是其中一个岔洞改成的,正门东边开,面朝西江。人防办曾经有一度也在这里办公,后来迁到市府大楼边上,这个岔洞就成了下属的一个管理站。办公室就俩人,另外一个负责安保,沈小安的事情不多,除了收纳一些相关费用,最多的事情就是跟洞里的商贩闲聊,处理一下他们之间的“商业竞争”关系,鸡毛蒜皮,每天如此,小富即安。最近,沈小安迷上了钓鱼,一上班就溜到门外西江河堤。他的渔竿很专业,就连那张坐钓的小凳子,也是在网上买最贵的。一缸茶,一根竿,还有在洞里禁吸的烟,人生没毛病。

老沈心事重重,根本没有在摩啰街转转的想法。他不常来,但每次来都悄悄到四号岔洞看看壁顶那几个字,是当年水泥未干的时候,他偷偷用小竹竿划的:命运的咽喉。仰头看的时候,真像置身于一截咽喉里,窄长,昏暗,潮湿,能听到口水的吞咽声以及肺部的叹息声。

办公室只有那个负责安保的小谢,老沈也认识,是同事谢茂业的儿子,跟沈小安一样,大学没考上,都是子顶父班。小谢指指江边,朝老沈做了个吸烟的动作。老沈心领神会,径直往对过河边走去。

挖这个洞的时候,西江的水位还很高,能与人视线同处一水平,现在,水似乎真会随着岁月流淌掉,走到堤岸还得探头俯视。老沈探下头看到沈小安,坐在河滩一片乱石中间,穿着宽松的上衣,戴着帽子佝着背,身边一只大茶缸。远看,还以为是个退休老头在闲钓。

老沈盯着沈小安的背影看了很久,越看越伤心。如果二十多年前他勇敢地迈出一步,儿子今天怎么会是这个样子?他也可能会像昨天晚上那个优秀的女儿一样,骄傲地礼貌和客气着,搀扶着自己的父亲,感觉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她能搞定一切。

二十多年前,沈小安高考离上线差了八分,于是想起了自己有个照片上的华侨爷爷,享受侨眷待遇可以加十分。谁知道老沈死活都不肯去侨办开证明。妻子哀求,儿子出走,众叛亲离,这些都不能让老沈改变主意。

绑在西江堤坝栏杆的红旗被风吹得啪啪响,像是谁站在那里不断拍打着栏杆,老沈站在红旗下,沮丧地想,要是时光可以倒流,或者说时光可以将现在的自己送回到那个时刻,他一定拔腿便跑到侨办去,对那些人说,给我开张侨眷证明,如果他们翻出夹在档案里那张耻辱的划清界限证明,他一定会厚着脸皮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这是历史问题,后来我和父亲关系很好……可是,这些简单的事情,他当年竟然一件都没敢做。

沈小安去顶老沈班的第一天,他对妈妈说,老爸这一辈子,就是想自己想得太多。这句话老沈到死都不会忘记。那么多年了,他从没跟儿子辩解过什么,即使说明一下也没有,他明明还能一字不漏地背出那张证明。

看到老沈,沈小安觉得很意外,想从凳子上站起来,但那根刚拿上手的竿似乎有了点动静,他在用手感知。好在老沈很快在身边找块石头坐下了。

“钓到了?”

“好几天了,毛都没钓着,都被那帮下岗工人钓光了。”沈小安朝远处撇撇嘴。

上游的确有不少人在钓鱼,东一个西一个,互相都不讲话。

沈小安抖动了一下手腕,竿尖上抬一点,钓线松垮垮的又没入了水中。他的腰也松了下来。

“有事?”沈小安从烟盒抽出了一根烟。

豆包不见了。老沈认为这事情不能用电话讲。这个过失的前因后果,不仅仅是昨天晚上,不仅仅在于那个到访的老同学。

“啊,跑掉了?”

“嗯。”看着沈小安脸上不痛不痒的表情,老沈不知该从什么地方讲起,“怎么跟雅雅交代?”

就在老沈准备讲昨晚发生的一切时,只看见沈小安将手上的烟一扔,敏捷地从凳子上站了起来。他警惕地盯着水面,上下两颌开始剧烈地抖动,咽喉里低沉地发出了一些奇怪的声音。那个样子,像极了豆包在伏击小鸟之前,时刻准备着不顾一切。

转眼间,老沈就看到一条泛着银光的鱼,凌空挣扎,拼尽全力。

“哈哈哈,大白条!”沈小安得意地朝老沈笑,“起码三斤重。”

这意外的收获让老沈也跟着兴奋起来。这条鱼看起来或许不止三斤,钓竿被它压得很弯,加上它不断挣扎,老沈都有点担心渔竿会断。可是沈小安并不着急将它从渔钩上取下来,只是将钓竿转了个方向,指向河岸,继续让它凌空挣扎,看上去好像在对谁示威。那些垂钓的人,频频朝这边看过来,虽然离得不近,但凭经验也能感知这条鱼的斤两。

白条鱼在空中逐渐丧失了力气,放弃了挣扎,沈小安才把它捧进那只罩着渔网的水桶里。

“老爸,回家蒸鱼吃,浇上榄角汁,鲜死个人了。”沈小安的舌头迅速在嘴里转一圈,发出响亮的一声吱。

老沈看着得意忘形的儿子,松出一口气,笑了。

坐上那辆二手桑塔纳,沈小安帮助老沈扣安全带时,想起豆包的事情来了。

“豆包什么时候跑掉的?”

“昨天晚上。我给它留了一夜门。”

“猫跑出去就迷路,不像狗。”沈小安把车发动起来,后座水桶里的鱼条件反射地挣扎了几下,响起一阵扑腾的水声。

“怎么跟雅雅交代,她一定大哭大闹。”老沈的心又沉重起来,“是她弟弟啊。”

“嘁,小孩子,哭一阵就好了。明天给她买只更好看的。”沈小安的脸上又是那种不痛不痒。

车经过摩啰街的洞口,很快就要开上跨江大桥,老沈转脸去看那座被洞穿过的珠山,草木蓊郁,山体浑圆,完全看不出它的肚子里有一道长长的伤痕。老沈想了一个晚上要对沈小安说的那些话,一句也说不出来,他觉得自己就像那条咬钩的白条鱼,显然,他的挣扎要比它漫长而疼痛。(完)

新闻推荐

快过年了 请不要喂孩子吃这些

快过年了,有孩子的家庭要注意,有些成人的零食,对孩子的健康可能造成威胁。每年都有孩子误食和亲戚喂食造成的悲剧,父母应时刻...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