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今日广西> 正文

壮族文学史上第一套作家丛书亮相“广西书展” 本土作家携力作送精神大餐

南宁晚报 2019-10-28 02:57 大字

梁洪、李约热、荣斌、黄佩华等作家与读者互动本报记者 李宗文 摄

■本报记者 李宗文 文/图

昨日,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壮族文学史上第一套作家丛书“我们丛书·壮族作家作品系列”阅读分享与签售会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11位广西本土壮族作家携力作齐聚2019年“广西书展”,为广大读者带来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写出好诗后,会尖叫大笑,豪饮红酒

阅读分享与签售会上,主办方广西民族出版社向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的学生捐赠了刚印制好的全套“我们丛书·壮族作家作品系列”,激励学子们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勤奋创作的壮族作家学习。

随后,到场的丛书作者凡一平、李约热、黄佩华、牙韩彰、黄鹏、荣斌、梁洪和三个A分别向现场读者谈了自己的创作历程与心得,并就文学、现实生活与写作技巧等问题回答了读者的提问,与读者分享生活,分享书香,场面十分热烈。

近年来,作为广西文化的重要组成,壮族作家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凡一平此次带来的是《合唱团》,小说写的是青春年代的生活状态。“很怀念那个年代的青春奋斗史,现在回头看,这样充满青春激情的文字是写不出了。”凡一平说。

黄佩华谈到散文《生在平用》,他说,自己的家乡叫平用,是缓坡、平地的意思,距离南宁大约500公里。他曾在中国国家地理介绍过家乡。十四岁时,他离开家乡去工作。本来惯于写小说的他这次之所以写散文,是想把真实情感记录下来。

黄鹏与读者互动时说,中国的散文历史悠远,有很多经典。而散文创作,他有自己的追求。首先是精练准确,其次是追求自然朴素,亲切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他说,喜欢通过散文和读者平和交流,以达到心灵沟通。

荣斌谈起了诗歌引起的痛感,现实物欲横流,每一天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很有幸作为一个诗人存在。自己白天晚上是不一样的人。真实的他,是晚上那个光膀赤脚在键盘边写诗的人。写出好诗后,会尖叫大笑,然后将一杯红酒一饮而尽。“我对诗歌一直怀有感激之情,16岁开始写诗。写诗让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39岁前,每天想的是如何吃饱饭,孩子上所好学校。我一只脚踏在火焰上,一只脚浸在大海中,不停地扮演不同角色。我更是一个诗人,因为我和诗歌融为一体。”荣斌说。

一篇文章,看前五句话就知道能不能发

牙韩彰说自己都是利用业余时间,特别是夜晚的时间创作,同时也因为有黄佩华等老友一直鼓励。他说,“写散文不会是流水账记录,写到第三句话就会转折,让读者感觉有新意,与众不同,与他人不同”。他还透露,因为在杂志社工作,他一般看一篇文章的前五句话就知道能不能发。而一篇好文章要做到“题材新,表现方法新,语言新”。

李约热表示,小说就是他生活的经历,那些小镇的故事都在书中呈现。三个A透露,他一开始是写抒情诗,停了一段改写小说,后又写回诗歌。“写诗的人太多,要选对写的对象,用自己的温度表现出来。”

据悉,“我们丛书·壮族作家作品系列”共有11册,涵盖了纯文学的多个文体。其中,小说集有凡一平的《合唱团》、李约热的《一团金子》和陶丽群的《被热情毁掉的人》3册,散文集有冯艺的《除了山水 还有什么》、黄佩华的《生在平用》、石一宁的《履痕心绪》、牙韩彰的《屈指家山》和黄鹏的《家园气象》5册,诗集有荣斌的《尘土之河》、梁洪的《一个饺子的距离》和三个A的《魔术师》3册。

新闻推荐

广西第十六届“看禾选种”大会在南宁举行 近600个水稻品种参展

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李艺)这个品种的大米香味浓郁,那个品种的玉米颗粒更饱满……现代人对粮食的口感要求越来越高,也促使种子...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