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今日广西> 正文

见证智慧科技 读懂变幻风云 从业40余年,自治区气象台总工程师高安宁亲历广西气象事业的高速发展

南国早报 2019-09-11 15:39 大字

高安宁(左一)正在与同事进行工作会商。韦坚摄

南国早报记者阮萃

他是风云解密者,以他为首的气象工作组为东博会、自治区成立60周年等重大节庆活动提供了准确的气象保障;他是智慧预报的探索者,他研发的“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系统”“广西暴雨、台风、寒潮、霜冻等重大灾害性天气概念模型”、广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等项目,在历次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亦是气象科技的见证者,亲历广西气象事业40年间由坐观天象到运用现代科技和气象大数据预测预报天气的重大进程。

他,是自治区气象台的总工程师高安宁。9月6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1从手工绘图到电脑自动呈现

“以前做预报,跟现在可大不一样。”高安宁回忆起自己1978年刚工作那时的经历:完成每天的天气预报,要经过好几个环节。首先,全国各地气象观测站将每天观测到的气象情况通过无线电报发到气象台,填图员接收信息后进行记录。预报员根据记录手工绘制天气图,分析天气现象、绘制等压线、冷暖空气交界面等,然后根据天气系统的演变规律和预报经验进行预报。绘制一张天气图需要40~50分钟,每天要完成从地面到高空约13张天气图的绘制,劳动强度很大。

然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光靠手工绘制天气图,有时根本赶上天气的变化速度,从而影响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尤其是春夏之交(3~4月)善变的天气,难以预测。高安宁说,上世纪80年代,有一年植树节正好是他值班,当天早晨5时做预报,在发布预报前,他特意看了看南宁的天空:没有云层,天上还挂着星星。随后,他预报当天天气晴好。可没想到,发完预报3个小时后,雨水就出来“打脸”,预报的失误让他一整天都心怀愧疚。

上个世纪90年代,广西气象部门开始实施“9210工程”,拉开了气象自动化建设和应用的序幕,逐步形成了气象通信网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实现了计算机自动绘制天气图,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过去一天的工作量。高安宁回忆说,计算机提高了预报效率,预报员有更多的时间去分析天气系统的变化趋势,能更及时、更准确地作出预报。

2准确预报为重要活动提供气象保障

据高安宁介绍,去年自治区成立60周年,12月10日要在广西体育中心举行庆祝大会。此前的几天,广西被低温阴雨天气笼罩着。如果10日当天碰上下雨,大会要不要转移到室内进行?室内无法呈现舞台效果怎么办?这一系列问题考验着气象保障组的每一个人。

为了分析研判天气形势,高安宁每天与同事进行会商,紧盯电脑捕捉天气信息。8~9日,当他通过综合分析各种气象资料后发现,未来有一块干燥的空气团向广西上空移来,降水云层将发生改变。他预计10日当天雨水会有一段间歇期,在室外举行大会应该是有气象机会的。

10日上午8时,距离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的开幕式只有7个小时,南宁市上空持续多日厚实的云层终于打开了一道缝,阴雨绵绵的天气按下暂停键,庆祝活动如期顺利举行。庆祝大会结束后,不少嘉宾发自内心感慨:今天的天气预报真神了!昨天还下了一整天的雨,今天雨就停了。

广西气象人在关键时刻用自己的准确预报,完成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气象保障组的专家们不禁舒了一口气。

3系统预测下雨精确到分钟

最初,公众只能通过广播电台获知天气预报,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电视、BP机逐渐普及,获取渠道变多了。如今,手机短信、网站、微信微博、App……公众可以随时接收和查询气象信息和气象资料。

“以前不少人会吐槽,明明天气预报下雨,实际也的确下了雨,‘可是这场雨没下到我头上’。因而,有人调侃是‘天气乱报’。”高安宁说,以前,预报员调阅天气图,主要是人工判断分析,再加上气象观测站网点分布不均,因此并不能准确预知雨水下在何方。

近几年,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一张载有预报服务数据的“大网”正均匀铺展开来。现在,只要进入气象部门的官方微信,点开“分钟级雷达降水预报”后,系统将自动定位查询者所在的区域,显示未来两小时会不会下雨、雨量有多大,何时雨停等信息。

对此,市民张女士深有体会。有一天上午,她将被套晾晒在天台,下午看到天气变暗,赶紧通过手机查看天气预报,预报称12分钟后会出现降水,她赶在雨水来临前几分钟把被套收回家。

据了解,分钟级雷达降水估测,通过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与地理信息,采用“遗传神经网络算法”反演降雨云系的移动及演变,从而实现每6分钟刷新一次的降雨预报。这个技术从地点上可以精确到街道,从时间上可精确到分钟。

4应对灾害性天气准确率提高

“广西的地形复杂,水热地域、季节分布不均,气象观测精准度是气象工作者长期以来必须直面的难题。”高安宁分析道。

以前没有数值预报,雷达网点比较分散,网格距大,预报员在预测灾害性天气时难度就比较大。比如预测台风路径,20多年前,24小时台风路径误差达到150公里,这是什么概念?打个比方,本来预测台风应该在广东阳江登陆的,实际上它在湛江登陆了。有一年,气象部门预测台风会经过玉林,最后台风却跑去钦州了,这就使防御工作比较被动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值预报普遍运用,气象部门应对灾害性天气预测准确在提高,如台风,现在预测台风路径,24小时内的平均误差在60公里以内。

高安宁回忆道,2014年9月16日,民歌节晚会将在广西体育中心举行。而当时,正是台风“海鸥”肆虐期。在此前的预测中,上级部门预报南宁16日当晚会出现暴雨,而高安宁通过数值预报产品对台风移动路径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后,准确预判了“海鸥”所处的位置,认为不会对晚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果真,晚会如期进行,雨水只是间歇地下,到晚会结束广西体育中心区域降水不到5毫米。

据了解,广西已初步建立精细化、无缝隙、智能型的预报预警业务体系,预报产品空间分辨率精细化到5公里,时间分辨率提高至逐3小时,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国内先进水平。

回望从事气象工作41年来,高安宁最大的感触就是,他能够对天气进行较为准确的预判,除了自身努力,也有赖于广西气象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科技推动了现代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提高,也延伸了预报时段。以前只能预测临近一两天的天气,现在已经可以预测到未来10天,甚至10天以上的天气趋势。

新闻推荐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述评之六 中国温度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苦聪人的老房子(资料照片);下图为2018年11月13日在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者米乡地棚村小...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