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今日广西> 正文

出伏后,一年中最难过的34天来啦 牢记四点,可破出伏“劫难”

南宁晚报 2019-08-29 06:22 大字

常言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经历加长版“三伏天”的炙烤之后,上周终于“出伏”了。“出伏”后就是“处暑”节气,此时距气象意义上的入秋还有一段时间,暑热还没有完全结束。“三伏”虽然过去了,但我们却进入了一年中最为“凶险”的阶段。“出伏”后到秋分这30多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候,一天中的温差最大可能到10多摄氏度,早晚凉爽,昼夜温差逐渐拉大是大趋势。专家提醒,这个阶段对许多慢性病患者来说更是个考验,大家更要当心温差加大可能带来的健康问题。

1 出伏需防这些病 血管疾病最要命

据专家介绍,处暑时节由于气温仍可能比较高,且气温波动较大,因此一些体质弱和慢性病患者容易受累,包括慢阻肺、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的病人都需要特别注意。很多人认为夏天气温高,或者冬天寒冷刺激,才容易出现心脑血管问题。实际上,昼夜温差增大,最受影响的就是血压。血压波动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暴发作。因此,夏秋交替时期更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暴发期。每年一到这个时候,一冷一热的频繁交替,各大医院接诊的中风、心梗患者增多,猝死的情况也容易发生。

“出伏”后最常见的就是上呼吸道感染了。在这个季节更替时节,昼夜温差较大,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热乍凉的刺激,抵抗力较差的人群如老人和小孩极易感冒,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病的病人症状往往会加重,呼吸系统疾病高发。

“处暑”时节气候趋于干燥,在这样的天气里,人的皮肤很容易变得紧绷,甚至起皮脱屑,嘴唇干燥,嗓子发干,民间称之为“秋燥”,很容易诱发咳嗽。特别是老人和幼儿,更容易出现秋燥咳嗽。秋燥分为温燥与凉燥两种。初秋时间主要是温燥,刚开始的时候,早晚的清凉感不会太强烈,人感受到的还是夏日的炎热,慢慢地,早晚和午间的温差开始出现,清凉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人体在寒凉—燥热—寒凉中不断变换,来回折腾,一旦人体调节不过来,就会出现种种不适。这种不适很像风热,但实际上不是,是温燥。一直到进入深秋,天气骤然冷下来,津液开始往回收,收敛的时候寒气直接侵袭到肺,这时出现的种种不适,这就是凉燥。上了年纪的老人、年幼的孩子或是体质弱的人,此时就很容易因为温燥而生病,出现舌头变红、经常口干、鼻腔变得干燥、嘴唇常开裂起皮、小便颜色较深、大便干燥、手足心燥热,心烦脾气大等症状,时常咳嗽,特别是早晚咳得最厉害。

此外,“处暑”时节还夹杂着湿气,如果肠胃不好又没有做好相关的保健工作,没注意好时令交接时的饮食调理,就很容易会出现腹泻、胃肠型感冒等问题。“秋乏”在这个阶段也很常见。盛夏时节,由于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以及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和神经负担增加,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适的环境调节,人体过度消耗能量。到了秋季,人体出汗减少,体热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机体于是出现疲惫感,产生“秋乏”。人往往会变得懒洋洋的,无精打采,哈欠连天。

2 出伏误区真不少 盲目进补不可取

俗话说,“长夏无病三分虚”,“出伏”后,虽然早晚凉爽,但人仍易倦怠、乏力。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专家表示,夏秋时节进补要科学合理,否则适得其反。

据专家介绍,人们在“出伏”养生方面误区不少。有的人一听说秋季进补好、进补多多益善,就抱着“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观念进补,结果导致身体出现健康状况,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引起发胖和血中胆固醇增多等,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引起腹胀不思饮食等等。盲目进补既增加开支,又损害自身健康,许多补品还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有的人则不分体质的虚实乱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反而会伤害身体。

在补品的选择上,公众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那就是“凡补必肉”,误以为动物性食物是补品中的良剂。实际上,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对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还有的人以药补代替食补,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芹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又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更有不少人认定“物以稀为贵”,认为燕窝、鱼翅之类的才是最好的补品,实际上,很多看似名贵的东西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

另外,重“进”轻“出”也是很常见的一个进补误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有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因此,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观点,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顺畅。

3 出伏如何来防病 牢记四点破“劫难”

那么,如何才能平平安安“渡劫”顺利入秋呢?专家表示,“出伏”后,公众养生保健的重点在于合理饮食,调整睡眠,这样既能防“秋燥”,还能解“秋乏”,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首先要“穿得暖一点”。虽然俗话说“春捂秋冻”,但其实这句话主要是针对小孩子和年轻人的,小孩子气血活,内热大,少穿一点好。但是对于中老年人,尤其一些体弱阳虚的老年人、先天不足的孩子,还有气血两虚的女孩子,早晚加一件长袖薄衣,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出伏”后天气早晚凉爽,中午闷热,这个时期一定要做好防备,谨防感冒。要多调整、增减衣物,不可贪凉。夜晚入睡时,一定要盖上被子、毛巾被之类的被褥抵御夜凉侵袭。

其次是“吃得润一点”。“出伏”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度,气候逐渐干燥,燥为秋季之主气,而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肺通过鼻与外界相通,因此很容易被秋燥所伤,金秋养肺最为适宜。因此,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多吃冬瓜、萝卜、藕、洋葱、海带、木耳、芹菜、香蕉、苹果、葡萄、梨、枸杞等水润的食物。多喝水,多喝润肺茶,可在水中加一点盐或蜂蜜,多吃水果和蔬菜,不吃或少吃辛辣食物、烧烤食品等,格外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切忌暴饮暴食。

再就是“泡得多一点”。立秋后多泡脚非常好,可以润肺润肠、滋阴降燥,还可以改善睡眠和辅助降血压。

另外,“揉得勤一点”也是“出伏”保健养生的手段。早晚温差大会造成压差不稳,如果这时勤按揉头颈部的风池穴、人迎穴,可以预防血压突增。

(黄翠巧)

■小贴士

出伏三款食补方

蜂蜜柚子茶

材料:柚子500克,冰糖、蜂蜜、食盐适量。

制法:用食盐涂抹柚子皮搓揉3分钟后用流水洗净,削下柚子皮并切块,剥出果肉撕成小块;柚子皮用盐水浸泡1小时,加入清水用中火煮10分钟后捞起。

将处理好的柚子皮和果肉放入干净无油的锅中,加适量清水和冰糖,中小火熬至黏稠,其间不断搅拌以免粘锅,熄火放凉后加入蜂蜜搅匀,装入密封罐冷藏保存。

食用时两汤匙蜂蜜柚子茶加温水调开即可,或加入绿茶、红茶汤中搅匀饮用,口感更佳。

功效:滋阴润燥,润肠通便。适合肺燥阴虚、大便秘结之人。

百合莲子银杏粥

材料:百合15克、莲子20克、红枣20克、银杏50克、白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法:莲子去芯,银杏剥壳后水煮去皮,浸泡半小时,然后与其他食材一同放入煲中,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至粥稠时加入冰糖调匀即可。

功效:养阴润肺,健脾和胃。适合素体脾胃偏弱、肺燥阴虚之人。

花生莲藕猪骨汤

材料:花生米50克、莲藕500克、猪骨500克、鸡爪3对、红枣3枚、生姜3片。

制法:以上食材洗净,莲藕切块,猪骨水焯后与其他材料一同入锅,加足量水,大火煮开,转小火续煮约2.5小时,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补血养颜,护肤润肺。适合血虚肺燥、皮肤及口鼻干燥之人。

本版指导专家

邱全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胡善乐

“善乐堂”中医馆全科中医师,八桂中医名师讲坛讲师

新闻推荐

全区61家制造企业论剑柳州 优胜者将晋级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总决赛

今报柳州讯(记者刘山)8月27日上午,“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暨2019年广西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复赛”,在柳州市...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