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政策为何“万分正确、十分无用”
“短命政策”“画饼政策”频现
为了减少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中部某省曾下发通知,以“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义,要求各地,甚至包括乡镇、农村在春节期间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不过,出台仅仅3天之后,这一政策就被叫停。原因很简单,城市已经逐渐形成共识,能够执行。但在农村、乡镇地区,节日燃放烟花爆竹量大面广,短期内很难得到群众认同,也很难执行。在群众的强烈反对声中,这一政策最终不再推行。
“短命政策”背后,折射出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决策的不够慎重与科学。近年来,命运相似的政策还有不少。
记者调研中了解到,南方某市城管部门曾推出一项关于对车窗抛物不文明行为举报奖励的“实施细则”。但《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细则》中关于“驾驶机动车不得向道路上抛撒物品”的规定,具体的执法部门应该是公安交警部门,并非城管部门。最终,城管部门选择取消了车窗抛物有奖举报活动。
也有的政策“看上去很好”,却只是盲目设定目标,并没有针对性地部署和细化相关要求,沦为“画饼”。长江中游一个城市,提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并出台了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规定,其中明确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但因为没有细化相关要求,在执行中难以得到落实。
多位受访中小企业负责人表示,这样的政策,就是做一个姿态,实际上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真想为中小企业做点实事,就应把相关规定细化,不然就成了空喊口号。
还有的政策只是发文了事,并不具备可行性。
广西行政学院教授凌经球调研中发现,南方某省近期针对产业扶贫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由于政策制定者没有吃透上情和下情,研究中央文件精神不到位,对本省扶贫产业发展的状况、基层干部群众的诉求了解也不深不透,导致政策文件变成一纸“空文”。
速成式、表态式政策成“应景之作”
何以如此?凌经球以部分地方的扶贫政策文件制定为例介绍说,文件起草往往由扶贫开发指挥部产业指导组的工作人员负责,但具体起草的同志忙于事务无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一个人的经验和智力水平也无法将中央的文件精神把握到位,其结果只能参考其他省份的一些做法,赶鸭子上架写出初稿。
“有专家提了意见,让他们先去广泛调研。该同志表示领导要求文件要尽快出台。 ”凌经球说,初稿出来后,一般由产业指导组的相关部门 “会审”——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形成一个初步的政策文件,发到各相关职能部门,由其提出进一步修改建议。这往往是各部门利益博弈的过程,各部门会提出对自身有利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按程序对文件进行会签,由相关领导签发。 “最终,文件中不少措施只能是大而化之,提出的模式在各地汇报材料中都存在,所谓的注意事项放之四海皆准,实乃‘万分正确、十分无用’。 ”
记者采访中发现,还有一些地方在制定政策时热衷做“二传手”,把制定政策搞成了“表态”。
一些地方出台新的规定政策时,为了体现决策过程的透明,也举行听证会。不过,听证会上,人人都在赞同,无人提反对意见或者完善的建议。
受访干部还反映,有的政策出台存在“长官意志”“拍脑袋决策”等问题。
须“问计于基层,求教于实践”
“政策不接地气、朝令夕改,最终伤害的是政府部门的形象与公信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的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岳奎说。
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陈文胜认为,一些不懂农业农村农民的人制定三农政策,习惯于用工业发展的经验来指导农业的发展,用城市发展的经验来指导农村的发展,多是“走马观花”式调研,想当然地作出判断。
陈文胜认为,政策制定必须“问计于基层,求教于实践”。
岳奎认为,“政策制定,必须以制定过程的科学性、具体内容的合理性、可执行性为前提。反之,不接地气的政策,最终只会是一纸空文。 ” 据《半月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韩沛)新型防水卷材和混凝土“长”在一起,有效地解决了建筑渗漏的问题……昨日上午,第一届广西数字建工博览会在青...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