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今日广西> 正文

融校企智慧 筑工匠摇篮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人才培养纪实

广西日报 2019-07-11 07:36 大字

企业骨干在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实训基地接受技术培训。①老师按照企业标准,带领学生开展高压试验实训。②还原电力企业生产现场的一体化课堂。③学生正在电力实训基地进行轨道交通供电接触网检修实训。 朝阳映照下的电力实训基地。 覃 就/摄

龚文颖

5年时间,2名全国劳模、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广西劳模、2名“广西工匠”、6名“广西电网工匠”……这是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类专业毕业生共同书写的一份亮眼成绩单。“星光璀璨”的背后,是该校长达数十年的辛勤探索和耕耘。

电力行业,关乎国民经济命脉与国家能源安全。在倡导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在广西电力提出“大枢纽、大电网、大平台”发展目标的背景下,作为区内知名高职院校之一,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育人新机制,为电力及相关产业链输送了一大批能干、肯干、会干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1从教室到现场:筑工匠培育基地

随着电力行业进入智能电网发展时期,对员工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一直以来,发电、输变电及供配电等电力企业均不接受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电力类专业学生几乎不可能在真实电力生产环境中开展综合实训,因此,如何充分开展电力生产性实践教学成为了亟需突破的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瓶颈。

为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电力类高职院校逐步强化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但由于场地、经费和技术等限制,多数学校倾向于采取纯软件的仿真培训系统,或者是分散的单个操作实训装置。

然而,短板也显而易见——学生难以熟悉电力行业全环节的生产过程,缺乏在与企业情境一致的生产性实训场地的训练机会。如何把“仿真”变成“全真”、把“个体”变成“全体”,成为电力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场长达十几年的教改之路由此启程。2005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广西首家获得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工作评估优秀学校,同年,电力工程系开展了自治区新世纪教改等多个项目研究。2009年,启动全国水利示范高职院校电力重点专业建设项目;2010年,建成“电力技术实训基地”和“电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基地”2个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12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发电厂及电力系统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围绕电力产业新技术、新工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与广西农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明电建设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校企共建”,建成了国内一流的涵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力生产全环节的电力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其中,包含了区内同类院校中唯一拥有的220kV变电站。

经过数年建设,一个在西南五省区同类院校中占地最大、工位最多、项目最全的实训基地之一显露规模——基地总投资超过4000万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3100万元,实训场地总面积超过18000平方米,拥有各类设备3103套,实训工位1902个。

有电站,也有变电站;有火电,也有风光发电……与电力生产现场接轨、全环节物理仿真和虚拟仿真双耦合的实训基地,点燃了年轻学子们的学习热情。2005年至今,实训基地受益学生超过11000人。此外,实训基地还发挥职业技能培训的功能,为广西农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年均超过了4000人次。

2从工人到工匠:育工匠素质精神

在“电力工匠”的培养过程中,专心、专注的职业精神,严谨、规范的职业习惯,只靠简单说教无法实现。对于高职学生,如何在短短三年学校教育中进行“匠心”的全面塑造?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通过精心设计,将“匠心”培育融入课程教学环节,一个个“工匠”在教学中渐显雏形。

在该学院电力工程系,“一线三训,螺旋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多年,成果喜人。“一线”即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三训”则指按照岗位能力提升需要,递进式地实施“通用能力训练→专业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三级训练,使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和工作经验。为此,该学院电力工程系与广西农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明电建设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融入电力企业文化、岗位要素知识,构建了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辛勤耕耘,终有收获。电力专业学生每修完一门课程、完成一轮实训,不仅学会了一项职业技能,更接受了一次工匠精神的熏陶,在系统化学习中,完成由最初的入学者向高素质技术技能者转变。仅2014年至2019年这5年间,该学院电力类专业毕业生中就涌现出了一大批各级劳模、工匠等技术技能人才,其中有“全国劳动模范”马燕平、周寿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黄华标,广西劳动模范戴顺乾、莫振锋,“广西工匠”李炎、何位经,“广西电网工匠”李宝锋、苏圆圆、黄康裕、廖海铭、秦桂芳、班卫华。据统计,最近5年内广西电力行业评出的省区级以上劳模工匠,约有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是从该学院电力工程系走出来的毕业生。

“工匠”们的成长速度也逐渐加快。马燕平从职场新手成长为全国劳模,历时11年;李炎成长为“广西工匠”历时13年;苏圆圆、廖海铭成长为“广西电网工匠”历时8年。他们之中,有的是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女匠”,有的是变电检修数10万次零差错的好手,有的是攻克技术难关屡获成果奖项的专家。带着齐备的专业知识,他们从一方校园走出,在电力行业的广阔土壤迅速扎根、成长,成为学校和学弟学妹们的骄傲。

3从老板到老师:促产教深度融合

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名优秀教师,可以提升一个专业的质量,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一名优秀系主任,可以改变一个专业的面貌,开创奋楫争先的新局面。产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是培育“工匠”和“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为此,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即“系主任-企业负责人”联系制,通过校企协同,打造“名师大师”引领的教学团队,共建专兼结合的德能双高教师队伍。

师者与匠者结合。该学院电力专业教学团队加大与广西农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明电建设有限公司、南宁供电局、广西博联信息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的对接力度,实施名师与大师、团队与班组多点对接,共同研究专业设置、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平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目前,在该学院电力工程系,建立了1个名师工作室、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骨干教师创新工作室,除了完成一批省部级以上教改课题,还申请了多项专利,并指导学生获得多个省区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

理论与实践互融。电力专业教学团队与企业合作共建了“互联网+”远程教学平台,电力企业通过远程教学方式,向学校实时提供生产过程的教学资源。电力企业生产现场“搬”进了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进行线上线下交互学习,一边探究,一边合作,体验“职场”的感觉,专业课程教学与生产现场由此实现了无缝接轨。

薪火传承守初心,搭梯架桥育才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一场深刻变革,也使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近10多年来,保持着不断创新的奋斗姿态。相关教改成果实施以来,陆续在该学院电力工程系各专业教学班级中推广应用,使得11000多名学生受益,毕业生就业率和专升本升学率均保持在95%以上。如今,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正在全区乃至全国电力行业立足岗位、创新发展,以“工匠精神”为电力事业的发展贡献出应有的智慧和才干。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新闻推荐

错过高考志愿填报还有机会补救吗 广西招生考试院针对高考考生热点难点问题集中作答

今报柳州讯(记者罗素玲)广西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已开始,7月9日,广西招生考试院就近期考生和家长咨询的热点、难点问题...

广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