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今日广西> 正文

“智慧工地”大显身手 “黑科技”为建筑工人筑起安全防线

广西工人报 2019-06-13 01:00 大字

□本报综合

编者按:随着当今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科学正逐渐向各行各业渗透,进入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安全风险较大的建筑行业,同样孕育出了“智慧工地”。如今,工地+信息化技术正在为建筑工人,甚至整个建筑行业筑起一道安全防线。本期《关爱农民工》关注——

“智慧工地”,就是立足于“智慧城市”和“互联网+”,采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针对所收集的信息特点,结合不同的需求,构建信息化的施工现场一体化管理解决方案。

工地本身不拥有智慧,工地的运作是依赖于人的智慧。工地+信息化技术,能够减少对人的依赖,使工地拥有智慧。“智慧”让传统的施工工地有了“智慧大脑”,工地有了“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减少了大量的人工成本,增加了经济分析能力,机器利用率提高,工效提升,安全质量事故和成本趋于最低,能够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1、长沙“智慧工地”利用“黑科技”为建筑工人保安全

在工地入口,工人通过“刷脸”进入工地;工地内设信息指挥中心,相当于整个工地的“大脑”;项目管理人员通过手机APP,可实时查看施工现场作业情况……在湖南省长沙市位于开福区中青路旁的中岭农民安置房项目,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黑科技”被运用到了项目建设之中。

人脸识别:工人“刷脸”进工地,手环能实时定位

笔者在中岭农民安置房项目中青路上的入口处看到,这个入口处安装有类似于地铁出入口一样的闸门,所不同的是,闸门上方还安装了一个小屏幕。当工人走近时,脸部出现在屏幕上,“哔”地一声,不到一秒闸门就自动打开了。高岭集团中岭农民安置房一标项目技术负责人陈质彬告诉笔者,这个入口安装的是人脸识别系统,项目采用劳务实名制管理,通过农民工身份证及人脸数据采集建档,“只有面部已录入系统的才能进工地,外来人员是无法进入的。”

笔者注意到,每个农民工都佩戴了一个蓝色的智能手环。陈质彬介绍,智能手环与后台相联通,能实时显示工人在工地分布情况,保证每天进场人数与出场人数相一致,同时还可以用作工地食堂和小卖部的“IC卡”。通过“人脸识别+一卡通”的双识别方式,项目部实现智能识别人员进退场考勤,自动统计各工种人数,实现劳务用工智能化、精细化管理。“这样既保障了施工单位合法用工,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又能防止农民工恶意讨薪,做到有据可查。”陈质彬说。

除了工人的人脸识别,进出车辆也能实现车牌自动识别。笔者了解到,项目部通过在施工现场安装智能地磅和车牌识别系统,对进出工地的混凝土、钢筋等运输车车牌自动识别、地磅自动称重,数据自动上传并生成报表。

物联网:信息指挥中心为工地装上“大脑”

“智慧工地”是通过工地信息化、智能化建造技术的应用及施工精细化管控,达到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地现场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实施工地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的一种新型施工管控模式。

“最重要的是我们给工地建了个‘大脑’。”高岭集团副总经理李拥军所说的“大脑”,就是位于项目部办公区的“信息指挥中心”。笔者在该中心看到,正前方是一块大屏幕,上面显示着工地内实时视频和各种数据。李拥军介绍,工地内共分布着21个监控摄像头和近50个传感器,所传出的视频和采集的数据全部集中到平台展示,而这些监控点主要分布在作业层、塔吊、施工电梯等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

“以往的塔吊施工作业,司机都是通过经验来操作,用对讲机与地面沟通联系。”李拥军向笔者举了一个例子,他们在每台塔吊上安装了7个传感器,对风力、大臂仰角、回转角和载重等数据进行采集,对塔机间碰撞提供预警,这些数据在云平台上都能实时显示,也能在塔吊操控室加装的屏幕上显示。而当监测数值达到警戒值时,系统将自动报警并进行制动控制,使司机操作更精准、更安全。

为了解决塔吊吊钩位于司机视野盲区的问题,项目部采用了吊钩可视化技术,通过在塔吊小车上安装高清监控设备,将实时图像清晰传输至司机室的显示屏上,司机可以直观掌握起吊物与周边物体的环境情况,提高作业效率,同时相关影像资料可以经过电脑终端留存,可追溯性强。

移动管理:手机APP为项目装上“千里眼”

实际上,信息指挥中心所汇集的工地视频和数据,除了在“智慧工地”云平台实时显示,还能通过项目管理人员手机随时随地进行察看,相当于为项目装上了“千里眼”。

陈质彬向笔者展示了他手机上所安装的智慧工地APP,他说,项目上每个管理人员的手机上都安装了这个软件,几乎所有内部管理流程都是手机APP来完成。“比如质量或安全管理人员在进行巡检时,不用再拿纸质记录本,而是带上手机,即时拍摄现场照片,通过APP输入整改内容,明确整改负责人、整改要求与整改期限,一键自动生成整改单据。”陈质彬介绍,生成整改单据后,通过APP便可一键将整改内容发送,直达对应责任人,避免责任推诿,缩短沟通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此外,对于整改的电子单据,云平台能完成数据集成整合,并形成报表,管理人员随时随地都可通过APP查看整改数据、整改进度、整改记录,未整改的内容会显示在平台中,为管理提供有力依据。

绿色工地:智能化手段降尘控污,水电也能智能管理

扬尘是施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在中岭农民安置房项目工地内,专门配备了专门“神器”抑制扬尘污染。笔者现场看到,工地的围墙内每隔一段距离就安装有一个高压喷淋设备,500多米的围墙安装了上百个喷头。而这些喷头也与“智慧工地”云平台相联通,通过扬尘监控系统数据监测,一旦PM2.5或PM10的浓度达到警戒值,位于工地上的各类喷淋设备及高压水雾机将自动启动,及时降尘。

而区别于其他工地,该工地还配备有工程污水排放监测,通过在施工现场的雨水回收三级沉淀池中安装PH值在线监测仪,实现对现场污水的自动采样、实时监测。当PH值超过标准值后,在平台中可看到报警提示,工作人员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理,防止将不达标水体排进市政管网。

此外,项目部还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分别对施工区、生活区、办公区安装智能水电表,统计用水量、用电量,实时监控用水用电量,数据自动上传至云平台,形成月度、年度用水用电量报表,为项目的能源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并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异常消耗的问题。

2、大数据赋能“智慧工地”:可保证工资按时发放并防止有人代打卡骗取工时

站定,立正,看向摄像头,两秒后,验证通过,闸机打开……5月25日,在位于江苏省邳州市中国二十冶云鼎新宜家安置房项目工地门口,劳务施工四队的唐俊正“刷脸”上班。

唐俊的考勤记录会通过考勤设备实时上传到项目工资计算平台,每月工作量多少、工资多少都有清晰记录。每月核算后,银行通过专用账户直接把工资发到唐俊的个人工资卡上。“对于我们建筑工来说,工资能按月足额发放的工地就是好工地。”唐俊说。

“当下,各个行业都在尝试运用技术创新改善工作流程,建筑业也不例外。我们项目正是通过‘智慧工地’完成对工地的科学化管理。”该项目负责人武强告诉笔者,实名制闸机通道是“智慧工地”的一项重要组成系统,通过识别有专属身份的施工人员进行规范工人管理,掌握在场工人身份、出勤数量等信息。“这样不仅能保证建筑工人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还能防止有人代打卡骗取工时。‘刷脸’考勤对工人方和企业方都是保障。”

项目技术负责人孙千伟告诉笔者,“刷脸”进工地只是“智慧工地”其中的一项应用。该项目还定制了一套能“思考”的云平台系统——“工地大脑”。通过“工地大脑”将人员、设备、物料、安全、质量、进度等要素进行集成,形成“工地智能指挥部”。通过摄像头进行工地“巡逻”,实时监控施工现场。通过数控中心完成对设备、消防、水电等方面的监测,坐在电脑前便可掌握工地现场实时状况。一旦超标,对应的指示灯就会亮起。一名负责操作吊塔的工人告诉笔者,他操作的塔吊还装有一个“黑匣子”,能记录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劳动数据,还能通过全景摄像头关注周边塔吊的运行轨迹,一旦离得太近就会强制“刹车”。“以前和司机的隔空交流非常不方便,现在他能自己看到吊钩,吊材料更快更安全。”

“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经常运用到一些高端行业,但现在这些技术在建筑工地也实现了运用。‘智慧工地’的出现解决了以往数据采集难、一线人员重复工作多、各部门信息共享难等一系列问题,真正实现科学化、智能化的高效管理。”孙千伟说。

“‘智慧工地’是未来建筑施工行业管理的大势所趋,也是推动建筑施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二十冶集团总承包公司党委书记李金鹏告诉笔者,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的“智慧工地”,起到了推动建筑工地施工项目实现精细化、信息化、标准化管理的作用,实现了绿色建造和生态建造。我们借助这些手段,提升了自己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利用大数据精细化管控建造过程,实现每一户建造数据的可追溯性。”

3、广西“智慧工地”让企业与政府单位实现数据资源的融会贯通

“智慧工地”打破了信息孤岛,能够形成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与企业、政府以及其他单位的管理数据对接,实现数据资源的融会贯通。

据媒体相关报道,由广西住房城乡建设厅主导开发的全区性劳务实名制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桂建通”,于去年11月1日正式上线试运营至今,全区已有40万农民工录入实名信息。平台通过要求施工企业将每名农民工实名制信息录入,使用与平台联网的“刷脸”考勤设备,由银行代发工资,实现全区农民工工资发放实时监管,从根源上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遏制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据悉,上述“刷脸”考勤设备所用人脸识别技术由虹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站定,立正,看向摄像头,2秒后,验证通过,闸机打开。在位于广西凤岭北的民族大饭店工地,钢筋工王昭昊每天“刷脸”考勤,轻松便利。

王昭昊的考勤记录,会通过“刷脸”考勤设备实时上传到“桂建通”平台,每月工作量多少,工资多少,在平台上有清晰记录。每月核算后,他可以在手机APP或纸质工资表上签字确认。经确认无误后,银行通过专用账户直接把工资发到王昭昊个人“桂建通”工资卡上,不再经过“包工头”转发。这对于从业六七年,有过欠薪数万元遭遇的王昭昊来说无疑为自己的生活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

目前,在实名制平台监管端可以看到全区各市的工程总数、各市农民工人数、平台累计绑定人数、工资发放人数和明细等数据。在管理端任意点开一个工程项目,该项目的概况、工资代发情况及通过“刷脸”考勤上传的每一名工人的实时考勤等各项记录都能一目了然。

据了解,为本次“刷脸”设备提供人脸识别技术的虹软公司其实大有来头,一直为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等国内外一线厂商提供视觉AI算法,是一家以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公司。人脸识别在工地领域的应用,不只局限于工人考勤这一场景。包括关键设备(如电梯、大型机械设备塔吊、升降机等)的人员身份验证,视频监控中的身份识别等都需要依赖人脸识别技术来实现,从而做到对工人全方位的安全管理。

据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介绍,未来还将以平台为载体,试点推进包括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施工现场监控、起重机械监控等多项内容的“智慧工地”建设,并且对项目管理人员实施精准考勤,提高管理人员到位率,从而间接提高施工质量施工安全水平。

4、智慧工地大有可为

大数据已经悄然来临。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许多领域都充斥着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经过一定技术手段采集、分析、处理后,可以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效益。作为数据量大、业务规模大的建筑行业来说,如何实现大数据应有的价值,如何利用大数据做好施工现场管理,成为了当下企业急需抢占的制高点。

在传统的建设施工过程中,由于工地环境复杂多变、危险性等,施工人员往往会用自己积累的经验来操作。但是这种单纯依靠个人项目经验数据进行的项目施工,依靠人工管理的粗放式施工管理方式,难以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实时监督管理。

时代的进步、工程的复杂度,要求建筑施工管理必须要实现与互联网的融合,主动走进大数据时代。工地通过BIM、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和智能应用等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让施工现场感知更透彻、互通互联更全面、智能化更深入,大大提升现场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集成统一的大数据云平台,使项目建设也能像制造业一样的信息化、精细化管理。这有助于实现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各关键要素实时、全面、智能的监控和管理,有效支持现场作业人员、项目管理者、企业管理者各层协同和管理工作,提高了施工质量、安全、成本和进度的控制水平,减少浪费,保证工程项目成功。更能提升行业监管和服务能力,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规范质量检查、检测行为,保障工程质量,实现质量溯源和劳务实名制管理,促进诚信大数据的建立,有效支撑行业主管部门对工程现场的质量、安全、人员和诚信的监管和服务。

相信“智慧工地”未来一定会让我国的建筑工人更安全,让建筑业更规范,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闻推荐

暴雨继续袭击南方地区

据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记者高敬)未来三天,江南、华南及贵州、云南等地部分地区将有强降雨。中央气象台11日发布暴雨黄色预...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